清晨或傍晚的街头,常能看到浩浩荡荡的“暴走团”:统一的队服、响亮的口号、整齐的步伐,老人们跟着领队健步如飞,脸上洋溢着运动的热情。这本是老有所乐、强身健体的好事,可如今不少“暴走团”却悄然变味——它们打着“科学健身”“健康养老”的旗号,实则把老人们当成了待割的“韭菜”,上演着一场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从“健身组织”到“营销工具”的变质
正规的暴走团,本是邻里街坊自发聚集的健身团体,大家凑在一起图个热闹、强个身体。但现在有些所谓的“专业团队”,从一开始就藏着生意经:先是以“免费加入”“专业指导”为诱饵,吸引老人加入。领队们嘴甜会来事,天天“叔叔阿姨”地叫着,陪聊天、帮拎菜,很快就和老人们处成了“自家人”。
可这份“热情”背后,藏着清晰的套路:等老人对团队产生依赖,就开始“温水煮青蛙”。今天推荐“能治关节炎的磁疗鞋垫”,明天推销“包治百病的保健床垫”,动辄几千上万元。有的还会组织“健康讲座”,请来“专家”鼓吹产品神效,再安排几个“托”在队伍里带头购买,制造“不买就吃亏”的氛围。老人们本着对团队的信任,加上对健康的渴望,很容易就掉入陷阱。更有甚者,以“团建”为名组织旅游,实则把老人拉到购物点强制消费,一趟下来,健身没见着效果,钱袋却空了不少。
盯上老人的,从来不是“健康”而是“钱包”
这些变味的暴走团,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恰恰抓住了老年人的软肋。一方面,不少老人缺乏子女陪伴,精神上渴望归属感,暴走团的集体活动填补了这份孤独,让他们对团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依赖;另一方面,老年人普遍关注健康,却又缺乏专业的辨别能力,容易被“伪科学”忽悠。那些领队正是看准了这点,把“关心健康”包装成情感牌,把“推销产品”伪装成贴心服务,一步步瓦解老人的防备心。
更让人唏嘘的是,有些老人即便发现被骗,也因为“不好意思撕破脸”“怕被团队排挤”而选择沉默,反而让骗子们更加肆无忌惮。他们用“健身”的幌子搭建信任,再用信任换取利益,本质上和传销、诈骗并无二致,只是披上了一层温情的外衣。
别让健身场变成“宰猪场”
要遏制这种乱象,既需要老人和家人提高警惕,看清“免费午餐”背后的陷阱,也需要监管部门主动出击,打掉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假暴走团”。社区可以多组织正规的公益健身活动,让老人们有可靠的去处;子女也该多陪陪父母,聊聊健康常识,帮他们筑牢防骗的防线。
毕竟,老人们加入暴走团,图的是开心、健康、有人陪伴,而不是被当成“韭菜”任人收割。当健身的初心被利益污染,当温暖的集体变成骗钱的工具,伤害的不仅是老人的钱包,更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唯有擦亮眼睛、斩断黑手,才能让暴走团回归本来的模样,让老人们真正在运动中收获快乐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