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中国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当时只觉得这句话的要求未免太高--对于看重社会交往和行为礼仪的中国人来讲,我们本来每天就在主动或不情愿地“及时反省”自我,可是还要在日常的行动中不断找到自我革新的视角,“加强思想中能及时找到问题关键的能力”,恐怕多数人会觉得这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何况,更多的人现在每日以所谓的“道法自然”的心态,热衷于逃避问题,而不是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喜欢“自我麻醉”,好像连自己的健康问题等本来“避无可避”的“雷区”,都可以在爆炸之前弃之不顾--所以,要让这样的人相信“精进”的力量,实属不易。
采铜大神的《精进》一书早已拜读过,而这本《精进2》则延续了其一贯特有的内涵,即以最平实的语言,辅以心理学知识,说服人对待“精进”一事,一定要“心平气和”,却绝不是披着“道法自然”外皮的“随波逐流”或“自甘堕落”: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但是,修行也是有内容的,还是要把一项明知道有意义、更知道坚持下来不算容易的功课坚持下去。所以,给书封口的标签上,就有采铜大神亲笔题写的“日行一律,可盘万物”。随后,在前三章,分别以“视角”、“层次”和“组合”为章节主题,引导读者对事物展开初期的探查,比如对一支铅笔进行“格物致知”,寻求日常事务背后隐藏的知识层面(例如老干妈辣酱的配方原理),还有诸如对读书应该从怎样的层次挑选书籍才能不让思维反而越来越狭隘等方面,综合地说明应当如何升华自己原本固有的、看似圆满却并不一定经得住推敲的认知;在第四章到第六章,又分别以“限制”、“进化”和“迁移”为章节主题,使用了多个实例,对把认识如何提升到自己从未认识过的层次,并日益使自己的认知能达到指导一般行为更稳定地通向自己目标的方向,做出了更加细致的阐释,如“只用三种原料做出好吃的菜”、“共享单车的销声匿迹和共享吊瓶车的出现”、“从牛蒡子挂在身上联想到怎么设计出维可牢”;在最后两章中,“循环”和“完美”这两个所谓能将人逼出抑郁症的词语,成为了“精进”的最终目的--因为,即便是“循环”和“往复”的过程中,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态度,也会让每一次奔向终点的轨迹,多向上抬高一点点,那么,就不会每次只形成一个看起来愈加黯淡的“环形”,而是可能成就一个更稳定、拉伸开也更有“后劲”的螺旋形;而没有至少要让自己做得更趋近完美的觉悟,就不会对自己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批评,也就沉不下心,让自己先在细节上做好方寸间的功夫,从而获得更加能让内心稳定的实力和自信,也就无从铺好走向完美的基石。
世界何其广大,思维何其旷远,要想在其中找到属于我们个人的精进思维,则需要反复的实验和努力,让每一天的自己,比起昨天都是“更新”过的、对世界更有新鲜感的,世界才会对我们展现出它愈加不可思议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