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随着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每七年我们就完成一次更新;
李笑来老师也常常提及“七年就是一辈子”,每七年我们就可以重塑自身一次;
那么,我做为身心灵机构的主办方已经七年了,活脱脱的在这个领域里面混了一辈子。
近年来,我一直在问自己,从十来岁接触自我成长领域,从二十来岁接触身心灵书籍,从二十多岁进入身心灵机构,算来也快三辈子了。对于成长的执着与投入,有让我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吗?即便身处所谓的“灵性圈”,有大量的时间学习、修行,并“惹人羡慕”的近距离接触各大名师,但这并未给我带来理所当然的成长与蜕变。
而从七年前开始接触学员起,我就在不停的思索与发问,在这群花钱来上课,自诩为在灵修的人群里,
“为什么有些人的确有成长,有些人还不如之前呢?”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很投入,很诚心,也没看到有什么变化呢?”
“为什么那个高调自称灵修改变了自己的人,其实活得一团糟呢?”
......
七年,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少说也有数千名的学员吧。不断的观察与了解,并没有让我的疑问在经验中得到解答,反而问号越打越大,越来越深刻的烙印在我的心里。
有人说我较真,干嘛这么纠结。是的,我是较真,是无法放下,在看到种种“心生疑虑”的迹象时没办法敷衍了事,自欺欺人,心里的那根刺,不拔出来疼啊。
我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做为主办方,我的价值感并不在于办了多大规模的工作坊,不在于学员跑到面前来兴冲冲的握着我的手说“这个老师有多厉害,能帮助到多少人”……那些让我感动,让我心生温暖的时刻,是看到学员真实的改变。
那不是在课程上的一时感动、兴奋或热血高涨,而是在回家以后,在一段时间以后,一个在关系中忍气吞声的人敢于为自己挺身而出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懂得关心别人了;一个总是在付出的人会照顾自己的需求了……
对我而言,成长不是嘴上说说的传奇故事。
成长,需要看得见,需要感受得到。
我明白,学员的收获其实是不受我掌控的,但我总觉得有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毕竟你能看到发生巨大转变的学员,而这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想想这些年我与老师们的交谈以及做的个案,大多其实并未围绕我的个人议题,而是我对灵修、对老师、对成长的有效性的疑问。当然,老师可以给到我启发,或分享自己的观察与经验,但没有人能够给到我答案。这个答案需要我自己去探索与寻找。
刚开始,我认为好老师很重要,因为我一开始遇到的所谓的“老师”是完全不靠谱的,方向性的错误让人越错越远;随着我遇到的老师越来越专业,经验越来越丰富,从整体来讲,学员的成熟度包括课程效果的确有所提升,但仍有不少学而不获的现象;于是,我发现如果学生不投入,对成长有错误的认知的话,再好的老师都没用,而且没有一个老师是适合所有人的,匹配度也相当重要啊......
抱着对自己成长的反思,对这七年来观察到的现象的疑惑,这一路引领着我去研究学习方法论、成长修行误区、师生关系、如何正确的践行,现代社会修行的特色等等领域,去观察并且与那些有实实在在成长的学员进行交流……
这帮我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成长是多变量因素,只是读书、上课,那是远远不够滴。(这就是做为主办方的纠结啊,面对招生压力,你需要有学员;但你明知上课其实帮不了这人时又不得不“残忍”拒绝。 )
Anyway,在我试图把“有效成长”这幅地图拼凑起来时,《灵性逃避》一书跃入了我的眼帘。作者罗伯特·奥古斯都·马斯特斯博士,一位在自己身上做过非常深入的功课的超个人心理学领域的知名权威,从丰富的实战经验的角度,详述了这些年来我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并心有疑虑的问题,让我心中某些模糊的视角变得更加的清晰。“灵性逃避”,绝对是“有效成长”当中不可忽略的一块拼图。
总之,《灵性逃避》英文原版书我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次,并且翻译了两次(其实这本书已经有台版的中译本),以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说实话,这本书不好读,英文版专业深奥,中文版又很难传达作者的愿意。我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无数次的冒出F开头的恶语,有必要写得这么深奥,有必要用这么难的句式,有必要写得这么拗口,有必要用这么生僻的词汇吗?但这本书的确值得走在灵修道路上的朋友看一看,至少是一个值得去了解的话题,为什么呢?
➤省钱,省时间
能去意识并面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掉入的坑,犯过的错,无疑能让我们少走弯路、错路,节省大量的时间与金钱。
➤不出坑,无成长
如果一直深陷灵性逃避,不仅无法带来成长,而且只会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并且在将来纠错的时候,付出更大的代价。
接下来,我会连载这本书,并且力求以更容易理解的方法来呈现这本书。当然,书中所提到的一些现象,可能对于在灵修方面有一定经验的朋友,读起来才会有更多的共鸣,否则也只是漂浮在头脑中的一些话语而已。不过,我们也可以先将一些正确的概念装进大脑,这样能让我们在未来少走很多弯路。
末了,借鉴《灵性逃避》中的一句话:
感谢我所有老师的支持及传达的智慧,
也感谢这些老师自身的局限及跌落,
这两者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让我得以去探索并发现自己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