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4 | 小静鱼
4岁之后,小布很喜欢“听”故事。
——识字不多,阅读需求量却很高,我也无法像之前那样常常陪伴他,因此他只能对外寻求满足: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会花很多时间听故事。
比如:米小圈上学记、神奇图书馆、猫和老鼠、口袋神探……
就连爸爸给他种草的奥特曼,看了一两集动画片之后,因为害怕那些怪兽,最终也是以听故事音频为主。
因为大部分都是连载,他的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以至于看书的时间也少了。
“听”书能代替“看”书吗?
这个问题,有一段时间我很困惑。虽然觉得有哪里不对劲,但因为比较忙,他听书时我能偷得清闲,就睁只眼闭只眼地,持续了一段时间。
直到,我完成绘本讲师课程的培训。
小布选择听书,是他求知需求的结果,也是我疏于陪伴的产物。
但,它永远不能代替阅读,尤其是我们的亲子阅读时光。
当我走回他的身边,跟他说:“我们来看看绘本吧”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关掉音频,开心地抱着一摞书,跑到我的身边坐下。
我想用声音和话语去拥抱孩子,让他在温暖的爱中成长,而这一切,是音频、视频等电子产物,所无法代替的。
人类的语言,特别是带着感情的温暖话语,会促进婴儿心智的健全发展。这种发自人类的声音,也是大自然的声音。
而人类,由大自然赋予生命,并得以生存。
一本绘本,由录制的音频读出,和由父母的口中念出,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音频里的声音,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情感的讲述——不管这个播音员的声音有多好听,Ta都不认识我们的孩子,自然也谈不上有感情。
没有感情的声音,适合用来讲一些情节丰富曲折的故事,也仅限于“讲故事”。孩子用来了解情节,也获取相应的知识,相当于机械性的输入。
如果是没有丰富亲子阅读体验的孩子,一般很难喜欢上这样的方式。因为同样是机械讲述,视频远比音频更有趣,他们会更喜欢看视频。
而有过大量亲子阅读体验的孩子,他们感受过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有可能会喜欢这样的方式,为了得到更多:故事情节本身带给他们的“获得感”。
没有情感的方式,知识输入的结果是大打折扣的。
其次,绘本的价值不仅仅是文字,还在于图画。
要讲好一本绘本故事,图画和文字是缺一不可的,否则也不能称之为“绘本”。
但是机械讲述的音频故事里,没办法呈现图画;而视频的方式呈现的绘本,也会折损图画细腻的表现,包括:线条、形体、颜色等等……
绘本的阅读,不仅限于“故事阅读”,它还可以是美学教育、人文教育、历史教育……而这一切,都掩藏在图画中,等待孩子们自行去找到答案。
图画的缺失,让一个绘本故事的音频,失去了绘本自身的意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区别:音频没有情感体验,或者只有非常低的情感体验。
人类的记忆系统,很会趋吉避凶——越是快乐的事情,越会被放大、加深去记忆;越是悲伤的事情,越会被淡化甚至抹去;而没有情感记忆的事件,则会直接随风飘散,不留痕迹。
你可以观察一下:当孩子在看电视、听音频的时候,他的表情大多是呆滞的:快乐一闪而过、悲伤也转瞬即逝。
这种“阅读”的方式,有点像快餐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大量接触的碎片化输入,它们能够在我们的大脑沟回里刻下的痕迹非常浅显,遗忘也很快。
听故事的时候过把瘾,大脑也不需要深入去思考,因为音频或者视频的讲述都很连贯,根本来不及,或者说也不需要孩子去思考,就进行下一个画面了。
没有空白,无法思考。
但亲子阅读不同:
我们拥抱孩子时的触感、手掌或肩膀触碰的温度,带着满满爱意的声音、彼此的眼神接触,因为一个搞笑画面而发出的笑声,甚至是翻页时手指的触感……都在大脑沟回里刻下印记。
这些看似随意的印记,可以帮助孩子做关联记忆,想起你为他讲过的每一个故事——这些故事的内涵,在他年幼时懵懂,却在他长大之后,能帮他做出重大的决策。
经典的绘本,每一本都是人生的缩影。
有的,让他看见过生命的璀璨;有的,让他明白梦想的意义;还有的,让他看见生而为人的尊严和骄傲,还有亲情、友情、爱情;勇气、自信,乐观……
你曾撒下的种子,总会开花结果,最终长成大树。
这一路,让他勇往直前的,是你曾经的陪伴。
是你,为他翻开的每一个封面。
本文首发:公众号【小静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