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因为换手机扔了好多手机壳,让我惊觉是时候要让自己断舍离一点,少买一些无谓重复的东西。既节省金钱,也节省空间,还减轻了心理上对物质的需求,是件好事。随后一年里我也一直遵循着这个想法,平时有用的就行,不在这方面浪费精力......
还是直接说导致的结果吧。结果就是现在我的审美发生了突变。超级喜欢各种款式浮夸,金光闪闪的东西。前两天买了两个包,一个镶着珍珠,一个印着卡通。买回来我都傻眼,以前我是不会买这类包的,明显是矫枉过正反弹了。
来看断舍离的要义: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回想我这一年的心路历程,我是越来越困惑这个说法。
第一、需要与否完全因人而异,有的人连把椅子都嫌多余,有的人愿意在家里插满鲜花。
第二、什么叫做没用的东西呢?有些东西从来不用,可是也许承载着你非常美好的回忆。就算抛开情感价值不谈。有次我在朋友家里见到个玻璃器皿,装苹果的,但是只能装一个苹果,我问你真的拿来装苹果吗?朋友说从没装过,就是觉得好看,不可以吗?我的感受就是,可以处理掉很多不用的东西没错,但是无法处理掉全部不用的东西,因为有些东西不能仅仅从有用没用来判断。
第三、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这个怎么界定呢?像梭罗一样去瓦尔登湖边的小木屋里住着吗?如果这么说太偏激,那这个标准又在哪里?物质跟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用精美的餐具享受美食能让人心情愉悦。苹果手机用起来就是那么省心。迷恋物质的边界在哪里?现在已经是体验大于一切的时代,可是有些体验就是来自于物质啊,品质高低直接决定体验的好坏。
说到底,断舍离的标准完全取决于个人感受,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断舍离。所以,我认为断舍离只能是一个生活工具,可以时不时拿出来校正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仅此而已。不能拿来当作一个重要的生活理念。
这些是我这一年的心理感受。而且越到后来我越觉得,人天生就是需要无用的东西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且越美好的东西仿佛就是越无用的。我读唐诗,唐诗有什么用?可是它美好呀。我每天用香水,香水有什么用?可是我开心呀。
这个世界创造了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千年文明,流光溢彩。为什么我要断舍离?
最后多说一句,完全个人想法。断舍离这个概念是一位日本人先提出来的。我觉得日本才是有最多没用东西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文化,也许是因为很发达。为实现最大程度的便利,针对每一项功能都专门设计了各种工具,有些工具带来的麻烦程度甚至已经远超过了便利。为了处理繁琐而设计出了更多繁琐的东西。日本人要断舍离的也许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吧。还有估计跟日本的人口密集度也有一定的关系,空间感会影响人的思维。都说人要多出去看看大山大河,而不能一直待在逼仄的空间里,空间开阔会让人心胸开阔。日本人其实不也是想通过扩大物理空间进而疏通心理空间吗。
so,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只要不是为了虚荣心,是为了自己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