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在微信群里看到昨天的一则新闻:一名学生因在学校里玩扑克牌,被老师叫家长协助管教。
妈妈到学校后,管教的结果是对着孩子扇耳光,孩子趁人不注意跳楼不治身亡。
看罢呼吸都是痛的,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猝然而逝。
可怜的孩子!!!
这不是个例,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为繁重的学习压力,为不能承受的来自最亲之人的控制和暴力苦苦挣扎。
我们更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所谓的爱的控制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自杀干预曾经是面对成年人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进行自杀干预。
有的孩子,被送进辅导室的时候,胳膊甚至于身上隐蔽的地方,布满条条刀片划的伤口,有的孩子,自杀成了他们得以解脱的唯一方式。
对于儿童自杀比例不断上升的数字,很多人痛心疾首,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为何矫健的体魄追不生脆弱的心灵?
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养育,陪伴我们的孩子,好让他们健康的长大?
作为孩子,该如何才能懂得珍惜这宝贵的,只有短短一生的不可重来的生命?
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生命教育课程。
教育是什么,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阐明:
教育是的本质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的养育方式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人,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爱,陪伴和以身示范。
但是,现实生活中,父母这个职业却是门栏最低的,甚至于很多人本身都没有“成年”,却轻而易举地成为了另一个生命的养育者。
你本身就不是一棵参天大树,怎么去培育,撼动另一棵树?
也或者,父母自己的内在有许多情绪没有处理,心理缺乏健康,怎么去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
当然上述情况只是部分,我们这里暂且不谈。我们只谈普遍现象。
家庭教育,关系是基础,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
很多家长在教育上花了很多心思,也看了很多书,但用在孩子身上却适得其反,为什么?
我们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亲子关系是否健康,关系模式是否正常。
一个孩子最初的价值感,安全感,存在感就是在关系中培养起来的,所以什么样的关系决定了孩子什么样的人格。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有部分家长喜欢控制或者干涉孩子的行为,甚至于打骂孩子,那么孩子会有被控制被打骂后的屈辱感,要么屈服要么对抗。
还有的家长喜欢各种拼命的说教,唠叨,甚至于用语言暴力对孩子进行人格的评判和攻击,造成孩子反感,烦躁,甚至于情绪失控。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孩子内在心理创伤。
这些行为,何谈有好的亲子关系,又何谈有效的教育?
好的亲子关系是平等,尊重和陪伴;是依恋与被依恋;是承载与接纳。
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头,那个失去生命的孩子,大庭广众之下被扇耳光,十几岁的年龄,有强烈的自尊和价值感,而在最爱的人面前,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
纵身一跳,与其说孩子失去理智,倒不如说是万念俱灰。
作为家长,我们总认为孩子是我们生的,我们爱他,就可以任意的管教,控制,打骂。
殊不知,孩子虽然是你的孩子,但他是一个具备独立人格的人,他只是借由你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有自己的自尊和老天赋予的使命感和价值感。
孩子除了具有家庭属性,更有社会属性,他是社会的人,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意志。
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人格的独立,不尊重孩子属于他自己,强制性的把自己的意志和个人的主观思想强加给孩子或者强迫孩子听你的,那就等于违背了孩子自我价值实现的意志。
孩子自己的人格尊严被践踏,进而有被压迫之后的愤怒感和屈辱感,结果就是对抗或者伤害自己。
孙瑞雪在《爱和自由》曾提到:
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事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而今天,我们有多少孩子因为从小被父母不正确的对待,负面情绪无处宣泄,进而转化为向内攻击自己。日积月累,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
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和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与重点关注。
有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大一和大三的抑郁症高发期。
当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引起官方关注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难道还没有一点醒悟和反思吗?
英国教育家,约翰·落曾说:
一对优秀的父母会用心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而不会打骂孩子。
身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爱他,尊重他,这些不仅是孩子长成参天大树的的珍贵养分,也是我们能给与他们最好的礼物。
每个孩子都是天地万物之精灵,请永远对他保持一种敬畏, 永远爱他,相信他,无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