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去了听了一个讲座,默门大学王老师讲的《读史明智:化危机为转机》,刚看到这个海报标题的时候,心里想着,应该是讲某个人因为某一个战役取得了某个成功,肯定是电影的缩小版演讲稿。
听完之后,虽然大概是框架是这样的,但是王老师一直是站在具体的人物的角度上来表达当时所处的环境是,人物所思所想所做。一直扣着细节处,引导我们去思考。会中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段是,在秦献公被魏国狼毒箭中伤后,病情迟迟不见好转。此时作为一个励精图治,想恢复秦穆公霸业的君主来说,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继位者。秦献公两个儿子,长子嬴虔和次子嬴渠梁。嬴虔勇猛无比,做事容易冲动,喜欢拼战沙场,和他自己很像;次子嬴渠梁少年老成,但年纪太轻。
秦献公表现的非常冷静和睿智,他没有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走访民间,考察民情,了解国家实际情况,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相应的接班人。他了解到,秦国民不聊生,秦国太弱小,不敢再轻易开起战端,否则会有亡国的危险。
此时他想起了嬴渠梁那犀利的目光和冷静沉稳的性格,但还是没有下定最后决心。
回到国都栎阳后,又听取老世族和臣子们的意见,让他更加坚定了立嬴渠梁的想法,同时也感觉到老世族们对嬴虔的支持,会给嬴渠梁顺利继位带来阻力。
于是先召见大儿子(在这里咱们要思考,为什么要献召见大儿子?)贏虔,就是让他赌咒,宣誓,写下血书(为什么要血书?),若负君弟,天诛地灭,为秦孝公嬴渠梁顺利继位扫除潜在的最大障碍。而且在后面的求贤书,商鞅变法,为赢得喘息机会释放敌军主帅,这也就验证了秦献公看人的睿智和老辣,可以说秦国的基业,真正开始于秦献公那个时候。
在这里咱们要思考,为什么要献召见大儿子?
问了大儿子贏虔四个问题,赢虔,你跟公父说实话,你想当国君吗? 赢虔心里咯噔了一声:公父这话是什么意思?不过赢虔也是聪明人,马上来了句:公父让我当,我就当。公父不让我当,我就不当。话说得是滴水不漏。
接着,献公发动了第二轮
的进攻:你觉得,你和渠梁谁更合适?其实这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献公意味深长的看着赢虔,征求他的意见。赢虔这下全明白了,自己是彻底没戏了。于是连忙说:渠梁合适。(大儿子离开后,秦献公的亲信才离开)
看到这里,如果贏虔,不是这样回答的,是另外一中说话,恐怕当时就直接被秦献公的亲信所啥了。可见会说话是非常重要的,察言观色,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对于我还有一个很长的学习路程呢。
我是七叶,90后的小镇人,爱生活爱分享,欢迎朋友们关注我,和我做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