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创作中,作家可以通过丰富的人物心理描写,将小说主人公心灵深处最隐秘的世界展示给读者。
而电影人物内心世界如何外化?一直是影视创作的一大难题。因为电影是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媒介。可人物的思想与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影导演也无法把摄影机,深入到人物大脑中,拍摄主人公的所思所想。那么,这个“难题”该如何解决呢?下面我就浅淡一下,如何运用电影语言,外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电影导演与摄影机
影视人物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的外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例如演员通过表情、动作,对白、独白等展示电影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
2、以主人公的视角讲述故事。
3、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具象化。
包括人物的所思所想、幻象、梦境等,都可以通过电影语言将其具象化,把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秘世界展示给观众。
第一种方式演员的表演不属于电影语言,我主要浅析后面的两种方式。并以影片《阿甘正传》、《罗生门》、《芝加哥》为例,浅谈一下如何运用电影语言外化主人公的内心。
电影《阿甘正传》海报
01、《阿甘正传》:主人公阿甘以不同于常人的独特视角,讲述自己非凡的人生。
电影《阿甘正传》是根据自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1994年由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的经典电影,由汤姆·汉克斯主演,影片入围了奥斯卡金像奖十三项提名,并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等在内的6项大奖,成为当年奥斯卡最大赢家。
《阿甘正传》的主人公阿甘有其特殊的性格特点,他在常人眼中是一个弱智和白痴,这导致阿甘眼中的世界也与众不同。小说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即主人公阿甘的视角进行创作,通过阿甘的主观视角看世界,显然比用正常人的视角要有趣得多。作者用丰富精彩的心理描写,表达阿甘对人生与世界独特的看法。
但电影导演无法把摄影机深入角色的大脑,去拍摄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所思所想,只能借助电影语言,来外化人物的内心。于是导演利用阿甘坐在长椅上等车时,给几个乘客“讲故事”的方式,把影片分成了四个段落,用来展现阿甘不平凡的传奇人生。
阿甘与他的第一位“听众”:黑人妇女
1、阿甘讲述自己的“黑暗”的童年和大学时代
阿甘“讲故事”的第一位“听众”是个黑人妇女,阿甘给她讲了自己的童年和大学时代。少年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为躲避坏孩子的欺侮,阿甘听从朋友珍妮的话,开始用“跑”躲避坏孩子捉弄,阿甘就这样一直“跑”进了大学。大学橄榄球队教练发现了阿甘的运动天赋,破格录用了他。
阿甘的首位“听众”黑人妇女,象征阿甘略带苦涩的童年与青年时期。那时的美国种族歧视仍很严重,黑人处处受到排挤。黑人妇女的形象,同时也象征此时“弱智”的阿甘,是不被正常人和社会接受的。
阿甘与他的第二位“听众”:带孩子的白人妇女
2、阿甘讲述自己火热的青年时代
此时阿甘的“听众”也悄悄发生了变化,黑人妇女已离开,来了一位带孩子的白人妇女。
青年时期的阿甘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开始憧憬爱情。可阿甘自始至终只爱一个女孩,和他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美丽的珍妮。阿甘加入了全明星橄榄球队,还做为橄榄球明星,在白宫受到了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接见,且从大学顺利毕业。毕业后的阿甘应征入伍,来到越南。阿甘认识了一心热衷于捕虾的布巴和丹·泰勒上尉,并和布巴成了好朋友。
阿甘的新“听众”变成了带孩子的白人妇女,象征阿甘终于开始被社会接受。“孩子”象征未来与希望,同时也象征着阿甘的未来充满希望。
阿甘与他的第三位“听众”:中年男子
3、阿甘讲述自己传奇的越战经历与创业故事
在这个段落中,阿甘的“听众”,是一位成年男子。
阿甘在越南战场拯救伤员
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越战英雄再次来到白宫,受到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华盛顿的和平集会上,阿甘偶遇朝思暮想的珍妮。阿甘作为美国乒乓球队一员来到中国,并为中美建交立下功劳,成了全国名人。退役后的阿甘和在越战中失去双腿的丹·泰勒上尉合伙捕虾,阿甘成了捕虾船船长。因为暴风雨摧毁了其他捕虾船,阿甘要暴风雨中幸存下来的捕虾船成了最大赢家,生意爆棚。
阿甘的“听众”换成一位成年男子,这象征着阿甘终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但到现在为止,阿甘所有“听众”中仍没有一个人相信阿甘说故事是真的,包括这个中年男子,他嘲笑阿甘说自己无法想象跟一个百万富翁在一起交淡。这象征这个阶段的阿甘,心智仍不够成熟,不足以令人信服。
阿甘与他的第四位“听众”:老妇人
4、阿甘讲述的故事终于与现实合二为一
中年男子一边嘲笑阿甘讲的“故事”,一边走开了。长椅上来了个新“听众”,一位老妇人。老妇人善意地相信阿甘所说的一切,并且鼓励阿甘继续讲他的故事。
阿甘为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布巴,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给了布巴的母亲。此时的阿甘已经成了亿万富翁,他拿出大量财富做慈善,自己则做了最喜欢的工作:一名园丁,免费为人们修剪草坪。
在隐居生活中,阿甘时常思念珍妮。而此时的珍妮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又在黎明悄然离去。醒来的阿甘木然坐在门前的长椅上,然后突然开始奔跑。他跑步横越美国,又一次成了名人。阿甘收到珍妮的信,立刻去找她。此刻,阿甘正在公交站等候换乘巴士,去见珍妮。在等车的间隙,阿甘向路人们讲述了他之前的非凡经历。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阿甘依然如故,善良而纯朴。在老妇人的指引下,阿甘再次跑起来,并终于见到了心爱的珍妮和自己未曾谋面的儿子。
阿甘终于见到珍妮和自己未曾谋面的儿子
阿甘的新“听众”老妇人,象征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智慧。暗示历经世事的阿甘,终于迎来了心智上的成熟。
在影片的结尾,阿甘讲故事也终于与现实合二为一。从主人公讲故事,恢复到正常的电影叙事之中。
电影《罗生门》海报
02、电影大师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四名谋杀案当事人,亲述案情经过,最终却令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悬疑影片《罗生门》由电影大师黑泽明执导,芥川龙之介,桥本忍联合编剧,该片是根据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而成,讲述了一起武士被杀的凶案发生后,四名当事人为遮掩自己的软弱而说出漫天大谎,互相指控对方是凶手的故事。该片获得了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及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
故事发生在12世纪的日本,在平安京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作为证人,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作证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纠察使署,但他们都怀着利己的目的,竭力维护自己,结果就是每个人讲的事实“真相”都各不相同。
强盗多襄丸觊觎路过的真砂的美貌
1、强盗多襄丸叙述自己的作案经过
多襄丸:自己在山路边歇凉时,觊觎路过女人的美貌,在欲望驱使下起了邪念,绑了真砂的武士丈夫武弘,并当着武士的面强暴了真砂,随后想要离开。但同时在两个男人面前被羞辱的真砂无法忍受,她让两个男人决斗,说她会跟胜者在一起。决斗中,自己取胜杀死了武弘。真砂则吓得逃之夭夭。
真砂叙述案情经过
2、真砂叙述案情经过
真砂:强盗在凌辱了自己之后溜之大吉。她跪伏在丈夫面前失声痛哭,丈夫却满脸憎恶的表情。她绝望之下拿着匕首走向丈夫,匕尖对着丈夫。又说自己后来一定是昏过去了,醒来后看到丈夫胸口插着那把短刀。后来她想自杀,但终于也没有死成。
被强盗杀死的武士武弘,借女巫之口叙述案情
3、被强盗杀死的武士武弘,借女巫之口叙述案情
因为武弘已死,无法为自己辩护。所以黑泽明使用了艺术手法,死去的武士武弘的话,是借女巫之口说出的。
武弘:强盗多襄丸强行占有了妻子真砂后,又花言巧语引诱真砂随他去。真砂竟言听计从,还要求强盗把自己的丈夫杀掉,连强盗都大惊失色,反问武弘如何处置这个狠毒的女人?真砂则趁机逃走。强盗用长剑割断武弘身上的绳索,也转身走了。妻子的“背叛”与“狠毒”,使武弘痛不欲生,他拾起短刀毅然自尽。
樵夫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案情经过
4、路过的樵夫其实一直躲在树丛后面,目睹了案情的全过程。樵夫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案情经过
樵夫:强盗强暴过武士的妻子真砂后,请求原谅,还请求真砂跟他走。可真砂却坚持要求二人用决斗来决定她的命运。二人不想战斗,真砂于是挑唆二人决斗,强盗最终刺死了武士。
但在叙述过程中,樵夫也说了谎。因为他最终偷走了属于武士的短刀。
影片《罗生门》的案情扑朔迷离,也从更深层次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其实,弄清真相并不重要,导演黑泽明的意图在于引导观众更多地关注人性,弃恶扬善。
电影《芝加哥》海报
03、《芝加哥》:借助心理世界具象化的电影语言,揭示欲壑难填造成的爱情与婚姻的悲剧。
《芝加哥》是改编自同名百老汇剧的音乐歌舞片,由罗伯·马歇尔执导,蕾妮·齐薇格、凯瑟琳·泽塔-琼斯、理查·基尔等主演。该片获得了包括第7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多项电影大奖。
影片讲述的是两起发生在芝加哥的案件,“风城”芝加哥遍藏着冒险和成功的机遇,外表天真的洛克茜·哈特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成为像维尔玛·凯利那样的歌舞明星,改变平淡的生活。但造化弄人,当二人分别因谋杀情人和丈夫的指控而被关进监狱,洛克茜也终于有机会与自己仰慕已久的明星凯利相处一室。
在女舍监莫顿的安排下,洛克茜约见了从没输过案子的传奇律师比利·弗林。为了提升知名度,比利接下了洛克茜的案子。经比利的炒作,洛克茜不再是遭人唾弃的杀人犯,而成了令人怜惜的“受害者”,并一举成名。洛克茜的名气一发而不可收,这让凯利陷入了烦恼。二人的案件经过律师比利炒作后,声名大噪。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芝加哥不择手段求出名的世态演绎的淋漓尽致。
歌舞明星维尔玛·凯利心理世界的具象化:“杀夫俱乐部”
1、歌舞明星维尔玛·凯利心理世界的具象化:“杀夫俱乐部”
歌舞明星维尔玛·凯利因为枪杀了背着自己偷情的丈夫和妹妹,而被关押谋杀犯的监狱重刑犯区。关押在这里的女囚,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谋杀了自己的丈夫或情夫。
歌舞明星凯利的心理世界具象化:在凯利心中,这里并不像监狱重刑区,而更像是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杀夫俱乐部”。女囚们不像囚犯,更像一个个美艳的俱乐部舞女。
洛克茜·哈特心理世界的具象化:“牵线木偶”
2、洛克茜·哈特心理世界的具象化:“牵线木偶”
一心想成为大明星的洛克茜·哈特,因为谋杀了为满足情欲而欺骗她可以帮她成为大明星的情人,而进了监狱。洛克茜在女舍监莫顿的安排下,求助于传奇律师比利·弗林。洛克茜在比利的“操纵”下,在记者面前和法庭上进行表演。
一心想成为大明星的洛克茜·哈特
洛克茜·哈特心理世界的具象化:在洛克茜的想像中,自己就像是舞台上的一个“牵线木偶”。律师比利则是在舞台上操纵牵线木偶人的人。她自己和记者们,不过是被比利操控与玩弄的傀儡。
律师比利心理世界的具象化:“马戏团”
3、律师比利心理世界的具象化:“马戏团”
比利·弗林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从没输过一个案子,因而成了一个传奇律师。他为了金钱名利接下洛克茜的案子,并帮她打赢了官司,也令自己再次名声大躁。
律师比利心理世界的具象化:本应神圣的法庭审判,在律师比利的心中更像是一场盛大的马戏团的演出。比利自己,还有洛克茜和凯利等人就是马戏团的演员。而法庭上的庄严的法官、陪审员和记者们,只不过是他们的现场观众而已。
阿莫斯心理世界的具象化:“小丑”
4、洛克茜的丈夫阿莫斯心理世界的具象化:“小丑”
阿莫斯深爱着妻子洛克茜,甚至不惜在洛克茜给他戴了绿帽子,又谋杀情夫的情况下,还在狱外为洛克茜不停奔走。并凑高昂的律师费给比利,想救洛克茜出狱。但洛克茜却从来没真心爱过阿莫斯,只是把他当成一张自己的“长期饭票”。而律师比利也只把阿莫斯当做“钱袋”。
阿莫斯心理世界的具象化:在阿莫斯心中,他知道自己就是一个被洛克茜和比利耍得团团转的跳梁“小丑”。
总结:
电影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出来。
小说家可以使用人物的心理描写,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电影也可以借助如主人公讲故事,心理世界具象化等电影语言,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视觉化,转化为画面与声音展示给观众。这样就可以极大丰富摄影机的拍摄领域与范围,给包括编剧与导演的电影制作者,以极大的创作自由。
王梅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入选《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央戏剧学院 戏剧文学系硕士研究生。
已出版《青春通行证》、《阳光女孩》等多部长篇小说。《落霞》、《回暖》、《请给我真爱》等多部电影斩获多个国际电影节大奖。电视连续剧:《面具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