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坚持分享2113天 2025-11-1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中,都镌刻着父母潜移默化的“人生指令”。这些指令或许源于关爱,或许出自期待,却在无形中化作隐形的枷锁,悄然主导着我们的行为模式与判断逻辑。
亲子相处中,这样的影响随处可见:有些孩子从小常听到父母说“你要懂事,多让着弟弟妹妹”,成年后在人际关系中总习惯性委屈自己,即便合理需求也不敢主动争取,生怕被贴上“自私”的标签;也有孩子频繁被父母否定“你这点小事都做不好”,长大后面对新挑战时充满自卑,即便有能力完成也会反复自我怀疑,错失不少机会。
另一些孩子则走向反向极端:父母越强调“学习才是唯一出路”,越抵触书本,甚至用逃课、厌学的方式反抗;越要求“不准和调皮的孩子玩”,越刻意接近这类伙伴,看似在彰显个性,实则每一步都被“对抗父母”的念头左右,从未真正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
无论是顺从还是叛逆,本质上都是对原生指令的被动回应,而非自我主导的主动选择。
引导孩子觉察这些隐形指令,可从日常沟通入手:当孩子表现出委屈或抵触时,用“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其关注内心反应;在冲突化解后,和孩子一起复盘“刚才的选择是自己想做,还是怕爸妈不开心?”,帮助其区分被动回应与主动选择;还可以通过“如果不考虑爸妈的想法,你会怎么选?”的假设提问,唤醒其自我意识。
真正的成长,始于看见这些指令的存在,而后跳出“服从”与“对抗”的二元陷阱,在觉察中重构自我认知,用自主的选择替代被动的回应,最终挣脱隐形束缚,活成属于自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