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匮乏”,却不懂得成长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都属于人的基本需求,可以称为“匮乏性需求”,而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包括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超越需求),则可以称为“成长性需求”。

“匮乏性需求”与“成长性需求”有什么区别?各自具有怎样的作用?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棵树的话,那么“匮乏性需求”就是一个坑,而“成长性需求”就是一株苗。倘若一个社会拥有健全的价值观,那么它自然会告诉每个社会成员:你来到这世上的任务,就是养活并养好你自己的那棵树。而种树的方法,首先当然要去找足够的土来把坑填满,然后定期给树苗浇水施肥,它才能成长。

要把这棵树(生命)养活养好,坑(“匮乏性需求”)是必需的,土(为了满足种种基本需要而采取的行动)也是必需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树苗(“成长性需求”),以及对树苗的栽种和培育(为了满足“成长性需求”所采取的行动)。

可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健全的价值观,那麻烦就大了,因为根本没人告诉你,那个坑是让你种树用的。不知道这一点,你就只能一直往坑里填土,纵然你说这一铲土是阿玛尼出品,那一铲土是爱马仕制造,连挖土的铲子都挂着LV的商标,可问题是:你把自己的那株小树苗忘到哪儿去了呢?

今天,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来说,种种“匮乏性需求”早已得到了满足,可当这些需求被满足之后,中国人却失去了方向,不知道生命力该往何处挥洒,不知道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生命之树种进你好不容易填好的坑中。“匮乏性需求”的过度膨胀,必然导致“成长性需求”的极度萎缩。

当然,中国人也历来重视教育,但是,当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严重扭曲时,教育也注定无法独善其身。事实上,当下的中国教育早已跟随社会和时代同步异化,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教育的本质,沦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功利活动了。 今天,几乎所有人都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填鸭教育”颇有微词,一直在呼吁“人格教育”和“素质教育”,可是,如果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都还围绕着“匮乏性需求”打转,如果我们都把掌握知识当成占有更多外物的手段,那么中国教育又如何跳出“应试”和“填鸭”的泥沼?

如果大多数中国人始终无法意识到“成长性需求”对生命的意义,如果一个社会的成年人都不懂得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心灵健康,那么我们又能给予孩子什么样的“人格教育”和“素质教育”? 个人理解,“匮乏性需求”是必然会有的,因为没有完美的父母、家庭或社会;而“成长性需求”是必须要有的,因为这才是那颗用来填坑的、自性的小树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