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itle:幸福,是个人前途与社会前景的光明与美好感
0
读完《上学记》修订版,却没找到最想找的那段文字,难道是我搞混了信息?
昨日深大高中同学,还问及《上班记》出来了吗?记录者文婧书中,有原话“另有一部《上班记》,尊重何先生的意见,暂不发表”。
1
何先生书中,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一句: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人总是靠着希望生活的,这两个希望是最根本的,所以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之苦,可是觉得非常的幸福。”
2
“沈(从文)先生讲课字斟句酌的,非常之慢,可是我觉得他真是一位文学家,不像我们说话东一句西一句的连不上,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非常有逻辑性,如果把他的课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一篇文章。”(下一段阅读,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二十讲》)
3
“在我看来,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不在于是不是得到一种世俗的荣誉。”
“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
4
“所以我以为,闻(一多)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5
“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地拷问与扬弃,是一种“ dunch leiden ,freude (通过苦恼的欢欣)”,而不是简单的信仰。”(何先生与王浩之间的交流文字)
"他(王浩)几次谈到,幸福不应该是 pleasure ,而应该是 happiness , pleasure 指官能的或物质的享受,而幸福归根到底还包括精神上的,或思想意识上的一种状态。"
6
“其中数学系人最少,我毕业的那一年数学系只有三个人。”
7
因为何先生讲述对象丁则民教授,乃我校历史专业著名教授,在校内(本部)历史文化学院楼外(小树林中)亦有其半身雕塑,故全文记录于下:
“由此我想起另一件事。有一个同学比我高一班,叫丁则民,他的哥哥丁则良是西南联大历史系的讲师,后来清华的副教授,他们兄弟两个都是搞历史的。 1957 年丁则良被划为右派,在北大未名湖投湖自杀了。丁则民研究美国史,以前在北师大教书,后来在东北师范大学任美国研究所所长。有一次红卫兵抄他家,抄出一张叶%群的照片,就问:“你为什么私藏首长的照片?!”丁则民交待说不是私藏,是她送给的。又问:“你们什么关系?!”答:“她是我外甥女。”文革的时候抄家风气蔓延,我就被抄过两次,可丁则民是林%彪副统帅夫人的舅舅,好,一下就给他销灾免祸,变成了保护对象。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林彪出事,又把他给抓起来关了一阵。那时候荒唐的事情太多,太令人感慨了。”(注:丁先生的下面图片选自网络)
8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实的人生是多元的,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脸谱化。”
“人类总有一些价值是永恒的、普世的,不能以强调自己的特色来抹杀普遍的价值。”
9
“王浩考虑事情从来不先下结论,这是最启发我的地方。……王浩的优点就在于不先在头脑里预设结论,或者说没有成见,而是通过思考、辩论,如果别人能说出道理来,他也同意。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态度。”
“一次他(王浩)谈到哲学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 intellectual skepticism (智识上的怀疑主义),否则无以成其深,二是 spiritual affirmation (精神上的肯定),否则无以成其高,三是要有一句格言。所谓格言就是信条,各人不同,但足以反映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10
阅读书目:上学记/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19.80/Douban:8.9分
11
书友洪波:史学家唐小兵说过,齐邦媛的《巨流河》、何兆武的《上学记》是华人知识分子最佳的“枕边书”(待查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