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大唐风韵的太山古剎
【图文:梁铭】
龙城太原,穿越了悠悠2500余年的春秋岁月,光阴中沉淀了多少历史的辉煌。君不知,在距太原20公里、晋阳古城3公里之遥的太山密林之地,便深藏着一座千年古刹—龙泉寺。
第一次前往,便被这里的优雅秘境所迷恋。不论春夏与秋冬,不管绿红与黄白,大自然好似偏爱太山,将这里渲染成了一幅幅天然之作。跨过风峪河,拾阶而上,曲径通幽。不冷不热、不湿不燥的山风拂面而来,穿越在灌木丛的林荫道间,爽意浓浓。不时山雀鸟鸣,好似在咏唱着悠然的山曲,伴随着游人的好心情。山溪跌落,飞溅的水滴,犹如玉珠翻滚。翠竹摇弋,夏荷怒放,松柏在冰雪中尽显刚毅的风采。“冬迎瑞雪,秋着红妆,夏春苍翠,花溢芬芳。”有人用这样的誉美之词来形容太山。三面环山,南面临水的风水宝地,千年古刹龙泉寺便深藏于此。
太山,成了我心中的净地。不厌其烦地和家人、亲朋到访,因有如此一处幽静之地,心境使然,仿佛我也成了它们中的一分子……
据说,太山之名始见于南宋,因其山脉高大且形似“太”字,故名为“太山”。史料记载,龙泉寺最早建于唐景云元年[公完710年],与周边的天龙山石窟圣寿寺、蒙山大佛开化寺及龙山童子寺等众多的寺庙,共同构建成了大唐盛世古晋阳的佛教盛况。历经朝代更迭、烽火战乱,已由原建的上、中、下寺,仅存如今下寺的部分建筑。惜哉惜哉!幸逢盛世,龙泉寺得以保护维建,如今之太山龙泉寺,如日出天宇大放光彩,美哉壮哉!
戊戌岁末,艳阳蓝宇,虽寒风凌冽,却挡不住再次前往一探太山新容。
路修了,树多了,园林式的元素,增加了沿途的观感。放眼远望,一座座高大的唐式建筑,矗立于满山的青松翠柏中,俨然一幅挂在天宇间的国画大作。漫步白玉石栏杆的沙河拱桥,进“太山胜境”的牌楼,便融入了一处难得的佛国世界。悠悠哉哉过了庄重的山门,穿写有“山林古刹”[乾隆1736年]的中门,抵达由供奉着的270余尊泥塑的大雄宝殿、厢房及钟鼓楼构成的正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院内几株古树参天,唐槐古松,伟岸奇骏,好似历史的巨人守卫在寺中。院中一通初唐的无字大碑令人叫绝。高约6米的巨碑[地下淹埋2.2米]碑文历经了1300多年岁月的洗礼已无从识别倒成了一道难解的谜题。
小小龙泉寺,处处皆珍宝。后院的团殿里,更是精彩飞扬的彩色悬塑的荟萃。雕梁画柱,极具匠心。佛像人物,山水花草,雕艺绝伦。虽已历经470余年的沧桑,依旧楚楚动人,真乃一处浓缩的佛界。
龙泉寺,因有山泉常年不断,时时有人清晨来取山泉饮用。千年龙柏,沧桑劲拔,一片苍绿的松柏林,营造出了一处幽静神秘而独特的环境。即便在冰雪童话的世界中也妩媚动人。
太山的闻名于世,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冥冥之中的2008年5月8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诞辰前一天),太山文管人员在修理蓄水池的挖掘中,意外的发现了龙泉寺唐代佛塔的地宫石门……埋葬于太山龙泉寺唐代佛塔地宫内沉寂千年的金棺银椁终被发现。宝函共分石函、木椁、鎏金铜棺、银棺、金棺五重,盛唐高超的工艺技巧其精美程度展露无遗。从此,太山蜚声海内外,2013年3月,龙泉寺被列入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法门寺、仙游寺、庆山寺等都出现过类似文物,但太山龙泉寺发现的文物不但函数多,工艺精,而且石函上布满了清晰文字,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和科技史弥足珍贵的资料。
故事沉淀、流淌在太山的每一处地方。龙泉寺,移步异景。眼前的变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经过维建过得龙泉寺,更加大气伟岸。沿着太山中轴线、东坪和西坪新区一路走去,置身于佛国的境界。天王殿、弥陀殿、大雄宝殿、佛祖阁、碑廊、舍利塔、龙神祠、大雄宝殿、藏经阁直达望都阁。212尊彩塑木雕造像及450平方米的唐代山水人物壁画,精美绝伦,大气流畅,尽显盛唐风韵,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不光有着扑朔迷离的历史典故和惊世的文化遗产,还有着浓郁的民俗演绎和文化展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理念,不定期的举办着各种雅集聚会,从正月十五滚元宵到冬至包饺子,书法、美术,文学、诗作,武术、礼仪等活动应有尽有,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均在曲水流觞中,相融并升华到新的境界。
立于望都峰楼阁之上,古晋阳城和太原城尽收眼底。极目之间,春秋岁月光阴似箭,尽在眼前。闲暇之余,逃离繁华,遁入龙泉,来一次时光的穿越,何乐而不为?
离别太山暮然看到了山门口那座默默无言的将军墓,安然于墓穴里的唐将李存孝将军,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守护了千年的太山龙泉寺,会迎来它如此辉煌的今天。将军已去,魂归太山,龙泉胜境,享誉世间。
古而幽,秀而奇,谜一样的太山龙泉古刹,是无价的瑰宝。如君喜欢,请登临太山。
作者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