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感慨人生
君子行驰在天下,云游四海,飘然若仙,观自然风光,赏天之道也。屹立于大山之巅,跨步于大川之间,感慨人生:时间如流水般,不舍昼夜。故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价值。是以使其事迹长久留于世,事业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使其功德在历史的长河中远远流淌……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①;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②。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③,木强则折④。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①坚强:坚硬发僵。 ②枯槁:干枯。 ③灭:覆灭。 ④折:折断。
译文:
人生下来时身体也柔软脆弱,当死后身体也坚硬发僵;草木生长时也柔脆,当死后也干枯。所以坚强的是死者,柔弱的是活者。军队强暴就要覆灭,树木坚硬就要折断。强大的处下风,柔弱的处上风。
析文:
物极必反,太极端了就会有灾祸了。很多的灾祸都是由于过度的强硬造成的。所见之象有因争名夺利争强好胜而丧命者,有因霸道主义而导致动乱不断者。所以柔弱胜刚强,和谐才能拯救危机,和谐才能安定,和谐才能长久。
第77章 述天道
天之道就是自然完美法则,自然完美法则的感受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体会出来的。说出去的是无形的,亲身体会过的才是现实。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不自然的,而自然完美法则才是最重要的。修身就是为了使自己心神复归于道,复归于道就是思维进入了自然完美规律中。思维进入了自然规律中就可以知道自己很多根本想不到的事。然后以自然完美规律来作为就正是行天之道处无为之事。自己有作为但不是以自己个人主观主义所作为,而是以自然完美法则所作为,所以才叫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①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②,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③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①抑:向下压制。 ②损之:减少力量。 ③奉:奉献。
译文:
天之道,不就如同是张开弓射箭一样?高了就得向下按,低了就得向上举,力量大了就得减少力量,力量不够了就得增加力量。天之道,取择富余的补充不足的。人之道就不是这样了,取择不足的奉献给富余的。谁能在富余的时候奉献给天下?只有修道功成身遂的人。
析文:
天之道如何的不可思议?用张弓射箭来比喻,高了自动向下,低了自动向上,需要平衡力量瞄准时,力量大了自动减少,力量小了自动增加,待时机成熟时以闪电般的速度击中目标。人的能力永远也超越不了自然。人要么想起这忘了那,要么想起那忘了这。而自然则是全面得体,尽其善美,所以自然才是完美的法则。自然没有主观的,全是客观的,全是道法自然,全是自然法则的准则。而人则不同,人主观意志太强,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所以执着不断。甚幸也有不执着的人,不过很少,这是什么人?这就是修道功成身遂的人。
第78章 述磨炼
凡是能成大事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历经磨炼的。正因为经过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磨炼才成就了常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世间最能承受磨炼的人就是修道境界达到明心见性的人。当明心悟性时就已经是非常高的境界了,而见性则更是要极高的层次。这极高的层次是由极端的修道所成就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完全是把命系在危弦之上,若功成身遂还尚好,若不成功了则必死无疑。能明心见性的人其本质绝对不同于常人,有非凡慧命的人才能明心见性。有非凡慧命的人苦修是在磨炼自己,而没有非凡慧命的人苦修则完全是在自残,这就成了自作孽不可活了。一个民族能明心见性通达世出世间法的人是极少的,能明心见性的人那真是全人类都没几个,百千年才一遇。不管是什么样的修道境界,总之是觉悟了,觉悟后就该为大众谋福报了。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①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③,受国不祥④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①易:代替。 ②受国之垢:指为民族大业忍辱负重。 ③社稷主:国君。 ④受国不祥:为天下人承担灾祸。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还柔弱的了,然而攻击坚固强硬的却没有胜过水的,所以才无可代替。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圣人说:“为民族大业忍辱负重的人才能是国君,为天下人承担灾祸的人才能是天下的王者。”这正当的话听起来像反话。
析文:
世事难料,事事难处,这是因为人生境界还不行。待觉悟后方可不出户而知天下,不为而成。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的复杂,费劲心思好不容易处理完,但依然还是漏洞不断。滴水不漏是何之意?水是完美的,再小的间隙也进得去。行事如水般,大体全面,细节尽力,那才可从事业者最终成为事业家。
——✨品牌战略营销策划探索者
独立思考价值内容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