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章句下
【原文14.12】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注释】
空虚:文中的空虚具体指代内容不详。用:财用。
【译文】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之人,那么国家就会空虚;不讲礼义,那么上下级的关系就会混乱;不施行行政管理,那么国家的财物资源就会贫乏。”
【心得】孟子说,治理好国家有三个方面很重要。一是信仁义的、贤能的人。这些人代表着正能量,能洞察事情发展的方向。大部分人思想上是要有所依靠的,仁贤就是人们依靠的目标。如果国君对仁贤不信任,或者存一点猜疑之心,或者外亲而内疏,或者始合而终间,则贤者隳志解体,报国的志向没了,望望而去,望着望着死了心走了。这朝堂之上,就没有可以依赖的人了。朝堂空了,国家虚了。
二是要讲礼仪。礼仪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上下尊卑、先后次序。不讲礼仪,社会秩序就乱了。
所谓平等,是本质上的人性平等,发展的机会平等,不是在生活、工作中没有上下级。礼仪就像社会的交通规则,有了规则,才能实现安全、效率
三是国家治理,政治和行政措施。没有很好的规划,生之无道,取之无度,其源无以开,其流无以节,则民贫国耗,日忧匮乏,国家就会贫穷。
【原文14.13】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说:“不施行仁德却能得到一个国家的,有这样的事;不施行仁德,却能得到天下,这样的事不曾有过。”
【心得】孟子还是强调仁的重要。
朱熹注解说,不仁之人,驰骋其私智,可以盗千乘之国,而不可以得天下民心。
张居正说,不仁之人,逞私智之巧,上以力胁迫其君,下以术愚昧其民,以一夫之身而盗千乘之国,这种事有,比如田恒篡齐,三家分晋,都是这种情况。但是要得到整个天下,永续经营,必须要靠“仁”。
参考资料:《杨伯峻·孟子译注》、《朱熹·四书集注》、《焦循·孟子正义》、《南怀瑾·孟子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