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读『人类简史』,读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认知革命让智人和其他动物产生了巨大差异,农业革命让智人开始为了更好的生活驯化小麦和狗牛羊等动植物,并形成了部落、有了信仰,开始了定居生活。
人类经历认知革命之后,天然的开始对更舒适、更安全的好生活有了追求,不再想如同大多数野生动物一般,靠充满不确定性的采摘生活为主。
而到了现代社会,当有组织的群居生活已经根深蒂固,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都能比较好的解决时,这时对更好的生活的追求,来源于两个比较:其一是现在生活同过去比较,是不是比以前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是不是提高了,是不是比以前更快乐了等;其二则是同他人的对比。包括朋友、同学、亲戚甚至是某个微博上的网红比较。xx的生活很精彩,要努力跟他一样;xx的鞋子很好看,要努力去买一双等。
很少有人会就此满足于当下的生活状态,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中说道,大意是每一代父母辈都在为自己的儿女想办法创造更好的生活,让儿女比现在的自己要好(当然排除那些特殊情况)。而用作者的话来说:
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
我理解作者的意思是,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时,需要付出更多,自然会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要更累。但人类潜移默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日复一日的过简单轻松采摘生活。若这些古老的智人在天有灵,看到以前自己尝试改变的一些东西若干年后居然一发不可收拾,变成当下这般局面,是否会后悔万分?我想更多的欣慰和惊叹吧。
换句话说,社会变革成现如今的状态,也符合达尔文进化论中优胜劣汰法则,若智人没有更好的认知水平,没有更多的需求和欲望,没有超越其他动物的执念和战斗力,也无法成为称霸这个世界的主宰。
奢侈品史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最后会成为必需品,而且带来新的义务。等到习惯某种奢侈品,就开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接着就是一种依赖。最后,生活中就再也不能没有这种奢侈品了。
人类对奢侈品的追求,作者讲的很对。习惯某种更好的生活状态后,这种生活就成为了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不能再缺少,由奢入俭难大概讲的就是这个。
追根溯源,对奢侈品的追求,一方面是出于内心本体的需求,不满足于现状并想办法创造更多,是从几万年前的智人就开始有的;另一方面也是整个社会价值观更倾向于物质,当个人拥有某些东西后则是其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既然如此,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累的半死』或『带来的无穷的麻烦』这件事情,也就能顺理成章的接受并认同了。
以下摘录了几小段有意思的信息。
随着时间过去,种麦子这个原本看来划算的选择,变成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儿童大批死亡,而成人也得忙得满头大汗,才能换得面包。公元前8500年杰里科人过的生活,平均来说要比公元前9500年或公元前13000年更为辛苦。但没有人发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每一代人都只是继续着上一代生活的方式,在这里修一点,那里改一些。但矛盾的是,一连串为了让生活更轻松的“进步”,最后却像是在这些农民的身上加了一道又一道沉重的枷锁。
为什么人类会犯下如此致命的误判?其实人类在历史上一直不断重蹈覆辙,道理都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各种决定最后的结果。每次人类决定多做一点事(像是用锄头来耕地,而不是直接把种子撒在地上),我们总是想:“没错,这样是得多做点事。不过收成会好得多!就再也不用担心荒年的问题了。孩子也永远不用挨饿入睡。”确实这也有道理。工作努力辛苦一些,生活也就能过得好一点。不过,这只是理想的状况。
有多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大企业、从事各种劳心劳力的工作,发誓要努力赚钱,好在35岁就退休,去从事他们真正有兴趣的事业?但等他们到了35岁,却发现自己背着巨额贷款,要付子女的学费,要养在高级住宅区的豪宅,每家得有两部车,而且觉得生活里不能没有高级红酒和国外的假期。他们该怎么做?他们会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树根吗?当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继续把自己累得半死。
这个关于奢侈生活陷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训。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并没有人在背后操纵农业革命发生,或是意图让人依赖谷类维生。一开始只是各种小事,主要就是希望吃饱一点、生活安全一点,但最后累积引起的效应,就是让远古的采集者开始花上整天的时间,在烈日之下挑水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