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做决定,其中大到要不要结婚,小到要不要出个门,而很多时候做决定就是用自己的理性去跟欲望作斗争:是喝星冰乐还是美式?是吃清淡一些还是来一顿火锅犒劳一下自己?以前普遍的一个认知是人是理性的,而通常情况下我们也的确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在做决定时不会被理性以外的因素所干扰,而卡尼曼却告诉你,人是非理性的。他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到了几个典型的认知错觉:锚定效应、事后之明偏见、乐观偏见、沉没成本等等。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实验心理学中最可靠也最稳健的结果。
人们的判断会受到一些没有任何信息价值的数字的影响。比如有这么一个实验:让一些任职经历平均为15年的德国法官读一份案例,一名妇女在商店顺手牵羊被抓住。然后让他们掷骰子,这副骰子被提前做过手脚--每次的结果不是3就是9。骰子一停,食言人员就问这些法官会如何做出判决。最后实验人员问这些法官,他们给这个行窃的妇女判定的服刑时间具体是多少。平均来看,那些掷了“9”的法官说会关她8个月,而掷了“3”的法官则说是5个月。
再比如,你打算给自己换一副眼镜,预算是三百左右。当你走进一家眼镜店,销售人员首先推荐给你的是一副价值1500元的热卖款,当然这和你的预算相差太大,你便打算再看看其他的,这时销售人员拿出一款价格1000左右的眼镜,而且你的运气实在太好,今天是活动的最后一天,活动价750就可以拿到手。顿时你觉得赚到了,毫不犹豫的拿下了这副眼镜。可是你想过没有,你当初的预算是多少?恰恰是1500这个数字对你产生了锚定效应。
乐观偏见
过于自信对正确的决定而言是真正的阻碍。如果你对自己的判断信心不恰当地高,你可能会摒弃决定过程中可能得到的帮助,因为你觉得这是不必要的。
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高估自己的倾向,认为自己比实际工作更勤奋、更会投资、更会教育子女、对爱人更体贴。很多实验表明,不管评价什么能力,只有极少数人愿意承认自己在平均水平以下。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乌比冈湖效应”。这种偏见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超过90%的人认为自己比一般的同事更优秀,这就导致一些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感到气愤。
沉没成本效应
卡尼曼举例说,如果一家公司已经在某个项目中投入了5000万美元,现在这个项目耽误了工期,其最终回报的预计收益并没有最初计划的那样好。如果想要实现这个项目的最初目标,则需要再投入6000万美元。这家公司会怎么做呢?通常的情况是,受到沉没成本影响的公司会继续把钱砸在那个不好的项目上,因为关闭这个项目的账户就相当于承认自己的失败,这是一种耻辱。从公司的角度说,像失败的尝试增加投入是个错误的做法,但对拥有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来说,撤销这个项目会给他的履历上留下难以抹掉的污点,他希望靠组织的资源再赌一把,以保住自己的利益。
沉没成本悖论导致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例如不幸福的婚姻、没有希望的研究项目等等。
后见之明偏见
用我们的说法,可以把它叫做“事后诸葛亮”。卡尼曼说,如果一件事真发生了,人们机会夸大自己此前做出的预测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发生,受试者就会错误地回忆说自己当初一直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人们之所以有这种倾向,是因为当一件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立即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以适应这种意外。一旦看法发生改变,你就会立即丧失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以为自己始终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