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皮囊》的很多人都认为其中最好的无非是《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而其他则觉得平淡无奇,甚至是蔡崇达想要表达自我优越感的一种方式,觉得他做作,用别人的那些奇葩遭遇或者是失败来证明自己获得的成功。
我想,大部分人觉得前面几篇写的比较好是因为前面几篇是写蔡崇达母亲对于建房这件事情的执着,以及父亲残疾后对于自尊的渴望和寻求,以及对于正常行走的极度渴望,还有他童年的回忆,而这些事情是很多人有亲身经历的,有感知的,所以当看到蔡崇达如此平静地表述过去时也会引起自我对于童年时期那些生活的回忆,对于家庭里类似事件的再次回首,极强的代入感自然能够赢得读者的喜爱。
而后面几篇譬如《天才文展》《阿小与阿小》《张美丽》《厚朴》等文章里出现的人物则不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出现,而相比之下,蔡崇达最后的结局相对来说都比他们要好那么一些些,所以很多人开始不平衡,觉得这是想要告诉大家他的成功,而不是单纯的讲述,哪怕在多年以后他再次与阿小见面时描述的不堪,也成了众人眼里的炫耀。
我一直相信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当他回首过去时,把曾经不愿记起的那些事情平静的描写出来,我想只是因为他放下了内心里的纠结和愧疚,年少时对于父亲、母亲、阿太、朋友的不理解,曾经应该去做而未做的那些事情一定堵在他的胸口,当停下手中事情想起时,他也有自己的难处。可是当他愿意把这些事情呈现出来的时候,他放下了,也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曾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不堪终究是会离开的,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放下。一路前行的时候,身边人的节奏总会慢慢变乱,但我相信他明白,他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得更多的认可,所以他前行的动力更为强大,也许这也是他最终成功的原因之一。
有人说看他的照片,感觉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何尝不是呢,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他也曾用忙碌的工作逃避一些东西,在多年以后才明白躲避终究不能解决留存在内心的恐惧,当他开始剖析自我的时候,反而一身轻松。
阿太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有人说这是精华的精华,而我想说:你看到什么什么就是精华。
有人说,这本书里充满了“浓重故事性”和“自我标榜性”,有人说蔡崇达的主观性太强烈,有人说他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份等等。我不了解他,但我想以他的到认可,无论是家庭父母的认可还是学校老师或者社会同事对他的认可,不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拔高自己的身份,至于其他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
蔡崇达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纹路的一个学问。我说不出那么高级的话语,但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事情以后,我开始明白,文学可以让人内观,看到曾经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在对过往的自己剖析的时候,不仅看到了那时的懦弱与无能,也看到了自己的内心所使。
慢慢地,开始认真思考别人对你说的每一句话,以及自己说出口的每一句话,当一个人打开心扉和你畅谈的时候他相信你不会张大嘴巴到处说,当你发现你和谁说过的个人事情到了别人口中的时候,开始有所戒备,不再对口把心里的事情说出去。
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不知道发生了一些怎样惊心动魄的事情,也许因为他是蔡崇达,所以最后走出来了,也许换了其他人,就和蔡崇达故事里的其他人一样,最终默默无闻。作为旁观者的时候,总以为别人没有做到更好,可是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别人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