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围城》当中,类比随处可见,可是在判断到底是不是类比的时候,很多小伙伴陷入了纠结,眼前的这段文字到底是类比呢?还是比喻?
针对这个问题,沈璜老师认为,分辨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使用。
毫无疑问,“用起来”是认识一种修辞手法的最高境界。可前提是,我们要知道有这种修辞手法,能够辨别这种修辞手法,知道它的特点,最后才能去运用他。我想沈璜老师的意思是,我们不用过于纠结,先动手收集起来,慢慢体会,积累多了,体会多了,自然就会有感觉。
所以,对于现阶段的自己来说,首先是通过阅读和观察,从眼前的文字当中把类比或者比喻挑出来;然后是去切身体会或者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感知;最后在积累的基础上,可是尝试着去“运用”。
另外,还有一个偶然发现。那就是当自己带着明确的目的去阅读的时候,就像就是在挖宝。一路走着,寻着,一旦发现宝藏,竟然会有一种“欣然忘食”的快乐。不仅要放慢阅读的速度,去慢慢品味,甚至还会反复琢磨,仔细体会其中的妙处。要是又有了新的发现,那简直是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事情了。
不仅想起陶渊明说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围城》第四章主要讲的是,方鸿渐失恋后,从周先生家搬回自己家,并最终决定到三闾大学任教。
下面是《围城》第四章中收集的一些类比:
1.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时,痴钝并无感觉。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了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昨天囫囵吞地忍受的整块痛苦,当时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
前一句类比。在这里,用【因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才觉得刺痛】来类比【方鸿渐此时的心痛】。
后一句比喻。本体【一点一点回味】,喻体【牛反刍】,喻词【似的】。
对于失恋的人来说,失恋当时是蒙蒙的,事情过后才缓过神来,一点一点的回味,感觉到痛彻心扉。
- 奇怪的是,他同时又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狐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
比喻。在这里,本体是【失恋的方鸿渐】,喻体是【幽明隔绝的狐鬼】,喻词是【宛如】。
失恋的方鸿渐感觉自己虽然活在人世间,但是天地已经变了相,心已经阴阳两隔,传递了失恋的人心如死灰,感觉人世间的一切都和自己没有了关系。
- 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花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鸿渐只希望能在心理的黑暗里隐蔽着,仿佛害病的眼睛避光,破碎的皮肉怕风。
第一句,类比。用【叫花子的烂腿】和【战士金疮旧斑】来类比【有的人失恋后的伤心】。
第二句,类比。用【害病的眼睛避光,破碎的皮肉怕风】来类比【方鸿渐失恋后不愿意让大家知道】。
前后两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传递了方鸿渐和有些人不一样,他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失恋的秘密。这是对方鸿渐性格的侧面刻画,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