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就不读书了!”
“其实我点儿都不喜欢,都是我妈妈逼我的!”
“我妈好烦啊,每天都给我安排满满的培训班,整天唠叨,什么谁家的哪个同学又考了100分,什么谁家的同学什么项目拿了一等奖”。
作为陪读妈妈中的一员,陪读过程中时不时会听到一些大胆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上面几段话是最平常不过的片段了,或许还有更多具体的表达、我们正经历着或者已经历过。
为什么父母们要给孩子制造这么大的压力呢?尤其是妈妈们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如此上心、如此焦虑呢?
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直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将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的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仔细想来、的确如此。
我的女儿马上成为二年级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其实正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玩耍”小学生。虽然我和她的爸爸一直都非常支持她放飞自我,但是我时不时还是要变成她眼中“可怕的怪兽”。8月份成都因为疫情严重、我们居住的小区封闭了半个月,半个月内我们都无法开工上班,这个时期本来想的是在家里“母慈子孝”、结果每天都“鸡飞狗跳”,老公和女儿每天都在接受着我情绪失控的摧残。比如看着女儿的脏衣服堆在床头,我就心烦意乱,只有洗了、心里才会舒服一点。虽然我心中很清楚自己情绪失控、或者说自己类似于强迫症的某些行为是“迁怒”,但是某些时候这样的情绪就是要占据主导地位控制我。我心里很清楚自己的这些行为主要是因为“赋闲”在家半个月收入减少、而每年的开支没有办法减少、银行卡余额不增反降,而没有一技之长的我对社会的这种变迁和突发情况、觉得非常难于适应。想提高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又投路无门。所以从心底来说,我希望女儿从多方面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我尚且有这样的感觉,那在“全陪妈妈”的身上,这样的心理转嫁机制应该更为常见。这些“全陪妈妈”将所有业余的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尽管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果人不肯停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可能真的是我们自己“内在孩子”的投射,我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是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了,只能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子是我们最爱的人、承载了我们对未来、对曾经的自己、对那个“内在孩子“”的期望和希望,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也实现了。
“这种心理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徐博士说,“父母门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得满足,却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