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句话,把自己坚持成为的习惯理了一下。
一是坚持写日记
这个习惯记得开始于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断断续续,维持到大学毕业,记了有六七本,不是每天都记,记的内容大都是励志的,譬如要坚持呀,加油呀,好好学习之类的。
上班之后,有的都是工作笔记、学习笔记,日记却没有一本, 也没有了记日记的习惯。
2018年1月28日,在整理和翻看上学时的日记,觉得还是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于是从当天开始,打算每天写一篇日记,算是对自己走过的每一天有个记录,为此还写了一篇《记下自己的历史》,明确自己写日记的目的和意义。
接下来就是每天坚持的事情。有人说,一件事坚持做21天,就成了习惯,习惯就成了自然。我试了试,果真是这样。从1月28日至8月6日,每天写一篇日记,我做到了。
我是怎么做到的呢?懒惰、拖延时时在拖我的后腿,瞌睡也在诱惑我;没质量、没内容、没写头、没灵感,也时时在动摇我的军心。有时候也迷茫: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
每天晚上吃完饭,坐在沙发上,先倒上一盏茶,翻开日记本,看看以前写的,总能找出几个不满意的地方修改修改,然后翻到崭新的一页,写上当天的日期,再写上天气状况,诸如阴晴雨雪之类的,才开始记录这一天的所见、所思。
写完了,套上笔套,合上日记本,伸个懒腰,惬意地喝一杯茶,好似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这个夜晚睡觉是踏实的。
自从下载了简书,每天要更新文章,好多的素材来源于日记,把有的日记整理加工一下,就是一篇文章。有时想不起以前做过的事,翻开日记找一找,也就知道了。这也算是记日记的收获吧。
二是坚持骑行上班
在刚上班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的。那时候经常丢自行车,也经常在自行车黑市买自行车。丢了几辆,都记不清了。
后来不骑车了,改坐公交车,一则因为自行车存放很麻烦,二则经常丢失。
自从有了共享单车,以上的问题消失了。公共自行车、ofo小黄车、酷奇单车、摩拜、哈罗,相继上市,刚开始都要收取押金,为了便利,就都交了押金,下载了各自的app。
共享单车最大的便利就是随手骑,随手放,在交通如此拥堵的城市,无疑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
上班离家有10公里的路程,坐公交要倒一次车,全程需要1个小时,骑单车则只需要40分钟,还能准时到达,不存在堵车的现象。
因此,每天骑行10公里上班,坚持到今天,也成了一种习惯。当然,刮风下雨除外哦!
坚持骑行上班,体重减了6公斤,血压也趋于正常,早餐也能按时吃食堂,也能准点上班,还能欣赏沿途的风景,真是没理由放弃啊。
三是坚持阅读
这个习惯也是2014年年底开始的。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不喜欢热闹的地方,倒喜欢安静了。于是静下心来,每天阅读,变成为一种习惯。早上睁开眼睛读一读,晚上睡觉前读一读,节假日有时全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
这几年看过的书,可以说顶得上前几十年的总和。俗话说心静则安,年轻时要打拼,要买房,要出人头地,想安静下来读书,的确有点困难,时间也不容许。
看书也要有计划。这几年致力于中外名著、经典,书的来源主要是网上和书店买,一买好几本,慢慢看。后来买了电子书,看书更加地方便,出差也随身携带,在高铁上,在飞机上,随时随地地看。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就是用电子书看完的,虽然也买了纸质的书,但字太小,眼睛又花了,看起来很费劲,没有电子书方便了。
村上春树的书也基本看的差不多了,全是纸质的。印象深的有《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都是在电子书上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看完《双城记》还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发在了简书上。
看完《月亮和六便士》、《追风筝的人》、《摆渡人》,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也成为我极力向别人推荐的书目。
读书的好处之多,每个人都知道,可以说出一大堆,但能够坚持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人确实不多。
读书,使我了解到别人在想什么,我在想什么。
坚持阅读,不敢说成为每天的习惯,只能朝一生的习惯去努力,因为全世界的书是读不完的。
记得梁启超说过:改变你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大道理人人都懂,好习惯未必人人都能够坚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愿以此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