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主课上,我在黑板上扣了一把圆形磁贴,松开手,让孩子们飞快地看一眼,猜猜有多少个?
“12个!”
“你们都没有一个一个去数,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3个4是12!” 一个孩子补充说,“这就是乘法嘛。”
“可我们还没学过乘法呢。”
“晨圈里找伙伴的时候,说过的呀!”嗯,斩钉截铁,清楚明白,没被我唬住。
我们虽然没有学过乘法,但这段时间做了大量关于数字品质和数形结合的练习,孩子们对数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机械地一个个数出来,而是能够去关注数量和模式了。在晨圈中玩找伙伴的游戏,每次我拍几下手,3个人一组或5个人一组,他们都会摆出不同的数字形状,并数出来,12里面有4个3,或是3个4,或是2个5和1个2(对应摆出不同的身体图案)。
正当我为孩子们这么“上道”而偷着乐时,意外的插曲发生了。看着我随手摆出12个小圆磁贴,一个孩子突然说:“这就是我们呀!”
问渠班刚好12个孩子。于是天真的孩子们,热切地说:“老师,你把磁贴摆成两个半圆,就是我们现在的样子。”
很有意思的建议!我依言把磁贴摆成他们座位的样子,前后两排,两个拱形。然后随手指着一个磁贴问:“这是谁呀?”他们很高兴地报出相对应的孩子的名字。我把每个孩子都点了一遍。
接着我说:“嗯,现在大家都不说话,这些是神奇按钮。我点到哪个,对应的孩子就会从座位上弹起来。”我想看看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很清晰自己在空间中的方位。孩子们果然聚精会神地盯着我,点到谁,谁就兴奋地跳起来。
玩了一轮,见大家还不过瘾,我拿出五个蓝色的磁贴:“我有一个特别难的任务,谁能把所有男孩都换成蓝色的磁贴?”孩子们很踊跃举手,我请了腾腾上来,因为他是左利手,写字画画的时候,他自己就会意识到,他和通常的习惯是反着的。我也很好奇他对空间的感知情况。腾腾到讲台上来,仔细观察孩子们的座位情况,边看边摆,一开始,他把左下角第二个换成蓝色的了,默默马上有反应,笑着抗议道:“我不是男生呀”。腾腾不好意思地换回来,他很细心地比对了所有男生在的位置,最后摆的是自己空出来的那个座位。总体看他的空间意识还比较清晰,反应也很敏捷,只是在存储和提取的方向上,或许会有他自己习惯的方式,再慢慢观察。
腾腾成功完成任务之后,女孩子们也表示想要换一换,我拿出7个绿色的星星磁贴,睿睿马上说:“这个太简单了!只要把剩下的黄色磁贴换掉就行。”这个爱思考的孩子,知道女孩是男孩的补集呢。
我又把代表男孩的磁贴全换回黄色。
这时默默表示:“我可以不看。”
于是请默默上来,把代表女孩子的都变成星星。她果然不用回头看,就非常迅速地把所有位置都换对了。可见平日里,她对环境是非常有意识地去观察的。
这个关于“我们”的方位对应游戏,完全不在我的备课计划里,却很自然地在课堂中生长出来了。
能够在实物操作和图式中建立一一对应,说明孩子们内在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空间感知和本体方位的感受。而下一步,是能够生成概念和语言,来表述这样的位置关系。比如,在课堂活动时,我前期有许多关于自己身体的左右感知练习,左边出来或是右边出来,向左或是向右转;慢慢从自己的身体延伸出来,自己左边的或是右边的伙伴;再到更客体视角的描述,比如画面的左边或是右边,同桌中左边那个或是右边那个……
--------
今天音乐课,王凌老师第一次引入竖笛,她为每个孩子精心准备了一个蝴蝶结别针,一上课,就让孩子们把蝴蝶结别在自己左手的袖口上,并一次次提醒孩子们:“有蝴蝶结的那只手要在上面哦。”她在教师小组分享说,之前听说有的孩子吹竖笛一直左右手颠倒,到三年级才被发现。
左还是右,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