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孩子的语文老师曾经在家长会上说过这个问题。很有借鉴的意义。
她是这样说得:
“有的孩子家里的书有满满的几个书架,老师推荐的书家长每一本都买了,孩子也读了。
可是为什么写作或者是语文成绩一点都没有提高?”
我听了家长的反馈也觉得非常奇怪,于是我去了其中的一个孩子家里去做家访。
进门就可以看到家里的书架,有很多书。我和孩子妈妈聊了一会儿,没有得到更多的信息,于是把孩子叫到我身边来。
我指着书架问他:“这些书都看过了吗?”
孩子点点头。于是我问他最近看完的是哪一本呢?
并拿着这本书问他:“这本书你最喜欢哪个人物呢?”
孩子答不出来。我想了想,换了一个问题。
那你记得它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可以讲一讲给我听一听。
孩子回答得有点费力,努力得边想边答,断断续续,很多内容并不记得,完全不像是刚读完这本书的样子。
孩子的妈妈在一旁也觉得很吃惊,显然平时读书的时候,并没有和孩子做过类似的问答。
阅读并不是只是看过书就完了,泛泛而读,没有思考,缺乏分析,基本就是看过就忘记了。
阅读连积累都没有做到,就更加谈不到运用的层面。
那么如何更好,更加有效的阅读呢?
1
引导孩子复述读过书籍或者故事的大概意思,能够针对文章的情节回答出相关的问题。
这里不是要求每一本书都这样,是对精读书目的要求。
读完后和孩子一起说一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习概括复述,初步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同时,家长可以引导式提出一些问题,比如:
“你最喜欢(讨厌)的是故事中的谁呢?为什么喜欢他呢?”
“如果你是文章中的xxx你会怎么做呢?为什么呢?”
有时间的话,可以和孩子一起画思维导图,利用工具帮助孩子整理内容。
这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的答案的,无论孩子回答什么都是正确的,是他自己对于文章的感受。
不需要去纠正孩子,家长要做到认真耐心得聆听,鼓励和认可孩子的说法。同时也把自己的想法讲述给孩子听,形成有效的沟通。
2
做到理解和复述主旨大意后,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老师课堂讲述的文章结构联系起来。
四年级的孩子应该已经学习了最基本的文章结构,比如:
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
我们也用这些最基本的结构去引导孩子读文章,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
文章有长有短,有易有难,家长要挑出其中相对比较清晰的结构给孩子讲解。
说明哪里是总述,哪里是分开描写,结尾又是如何回扣主题的。
能够看出文章的结构,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文章,同时也为之后作文的输出做好了积累。
3
作文是输出,需要进行反复得练习。
对于学校老师布置的作文作业,要认真对待。
要求孩子在写作前完成文章的构思,确定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要求他围绕中心思想列出写作的题纲。
这里不一定要求孩子打草稿,一方面因为四年级开始作业开始多起来了,打草稿确实很花时间。
另外一个方面也要训练孩子快速成文的习惯,能够为之后考场作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当然如果家长评估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打草稿的。
我们的目的是要孩子心中有数,才开始下笔。不要没有章法的写一句想一句。
最后,如果作文交给老师批改后很多问题,务必要求孩子重写二稿。
重写二稿可以帮助孩子明确文章中不好的地方,促使孩子去思考、去吸收。
一次会比一次有进步。
4
在有精力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孩子写日记或者周记,进行练笔。
这个需要家长不断鼓励孩子坚持,同时需要安排一定的活动给孩子。
让孩子有机会参与不同的活动,产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孩子的写作表达欲望。
但是要记得不要太过刻意,不要一出去哪里玩,就告诉孩子:“我带你出来玩啦,你回去要好好写日记啊!”
这个会让孩子产生烦感的情绪,当天的活动也会因此不开心的。
我们去引导孩子讲究潜移默化,让孩子觉得他想要记录,觉得不是为了写日记而写日记才是重要的。
所以开始的时候,不要去做过多的要求,孩子能写就好。
孩子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好,让孩子有感而发。我们顺着孩子的感受去和孩子沟通,也聊聊自己的感受。
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不要让孩子把写作当成洪水猛兽,听到就害怕,逐步去积累,这一点很重要。
5
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要求孩子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口述。
口述就可以充分去利用碎片时间,而且很容易实现,比如:
吃完晚饭散步的时候,路边看见一朵小花,我们可以一起去组织语言描述下这朵小花的模样。
我们一起看完一部电影,可以帮助电影一起口述一个续集出来。
我们可以把课文改编,加上一个新的结尾。
相信我,这真得会成为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且会不断启发孩子思考,培养孩子对写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