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等着孩子感激,而中国的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着父母道歉。这句话刺痛了多少中国父母的心,原本血浓于水亲情相逢,为什么最终变成了水火不融的孽缘?
1978年,改革开放的列车启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直接把我们从贫穷落后带到了繁荣富强。但是,有人上车了,有人就出生在车上,而我们大多数的父母永远留在了站台上。这个伟大的飞跃,给我们留下了一条深深的鸿沟,我们和父母谁也无法跨跃,这就是中国最拧巴的两代人,谁也理解不了谁。
我们不能怪父母,他们这一代人有他们的局限性。他们生在中国最困难的时代,没有读过万卷书,也没有行过万里路,他们所受过的教育,也不过是爷爷奶奶言传身教罢了。
但我们不一样,大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或亲历、或见闻我们扭曲的亲情,我不能、也不应该让悲剧一再发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我们做一个新时代的好父母,用心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幸福美满的生活。
成为好父母,首先要做一对好夫妻
有了夫妻,才有了父母,孩子是夫妻两个人共同愉悦造出来的,当然夫妻双方都有责任,孩子不是爸爸的,也不是妈妈的,而是你们家庭的。
孩子的出生是家庭值得高兴的一件大事,但新生命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可能给夫妻双方带来问题。孩子的出生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原本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的小夫妻,关注焦点转移到孩子身上,很可能会忽略对方的需求。
当女生成为妈妈,孩子就会暂时占据她的一切,身材变形、蓬头垢面,还要不停不休、笨手笨脚地照顾孩子,什么漂亮衣服、化妆品、首饰等等都要暂时告别,取而代之是喂孩子、纸尿裤、学习育儿方法。同时更要在事业发展和家庭生活之间作出取舍。这时候的妈妈最脆弱、最敏感、最劳累,需要爸爸的支持和理解,更需要确定是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以及我付出的一切值不值得?
而男生也很无助,妈妈十月怀胎,早就进入了妈妈的角色。男生却因孩子出生瞬间变成了爸爸,还没来得急适应这个角色,就失去了包括妻子在内的关心和爱,同时还一脸懵逼的承担起家庭各方面期待和压力。这时候懵逼爸爸就很容易逃避,要么选择忙于工作,要么选择其他关系来逃避责任。
这个阶段,妈妈要注意关心爸爸,最起码不要忽视他的存在,鼓励引导爸爸一起照顾孩子,找到其中的乐趣;爸爸嘴巴要更甜一些,对妈妈的爱要更多一些,让妈妈实实在在感受到你这个强大后盾。否则,很容易妈妈眼中全是孩子,爸爸在家中找不到位置,最后成为一个不回家的男人。
夫妻之间一旦出现矛盾,就很容易找第三者来缓解关系压力,这个第三者可能是工作,也可能是外遇,最可能的还是孩子。
很多夫妻出现矛盾后,不是直接去解决矛盾,而是借用孩子来表达彼此的不满,让孩子成为夫妻双方的牺牲品。比如,妈妈会拉拢孩子来一起对抗爸爸,孩子接收了太多妈妈负面情绪,就跟着妈妈一起怨恨爸爸。再比如,爸爸工作应酬多,妈妈希望爸爸多回家陪她,爸爸总是不理不睬。久而久之,妈妈不再表达自己的需求,就会借用孩子名义去要求爸爸:“儿子想你了,儿子不做作业,儿子在学校又闯祸了等等。”而孩子为了父母关系,甘愿当借口,学习越来越差。
这样的情况很多。总之,夫妻关系不好,家庭环境恶劣,怎么可能成为好父母?所以,做个好父母,先从搞好夫妻关系开始。
夫妻恩爱,孩子才有安全感。夫妻才是家庭基础,尽管常年生活在一起,依然需要彼此的关心和爱护;无论怎么以孩子为中心,依然要留出彼此沟通和相处的时间。夫妻关系好,孩子才会好。
夫妻一致,孩子才有敬畏感。夫妻要统一思想、达成一致,双方能够维护彼此的权威。要让孩子知道,不管是爸爸批评,还是妈妈指责,都是父母双方的意思,这样才能让孩子对家庭规则有敬畏感。当然,夫妻在教育孩子方面,难免会有不同意见,但不能在对方教育孩子的时候指出,把孩子带入双方矛盾之中,要私下沟通解决。
夫妻宽容,孩子才有自由感。要允许角色流动和联盟转换,孩子可以和爸爸一伙,抱怨妈妈脾气大;也可以和妈妈一伙,指责爸爸屋里抽烟;爸爸和妈妈也可以一伙,批评教育孩子。在不同场景可以结成不同的联盟,在不同的关系里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只有接纳更多更复杂的情绪,让关系流动起来,才能让孩子感到自由和放松。
妈妈的爱温柔体贴,爸爸的爱稳重深沉,谁也代替不了谁。夫妻合力,其利断金。
成为好父母,要真诚对待孩子
黄执中在《奇葩说》讲到:“我们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最拧巴的一点就叫做当面拒绝沟通,背后默默付出。”
中国父母的爱总是那么深沉,总是不动声色。
我们大多数父母,总是低估孩子承受能力,总是认为孩子还小,家里的事情孩子也帮不上忙,知道了也于事无补,甚至认为孩子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苦难,对孩子隐瞒家庭真实状况。
其实当父母在对孩子隐瞒家里的状况的时候,总以为是为了孩子好,默默为孩子成长承担起了一切,其实我们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叫做不接纳,不亲密,不信任,让孩子感觉不到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
现实中,这样父母大有人在,他们自己在外吃苦,每天省吃俭用,却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从不告诉孩子家里的情况是多么地糟糕,自己在外上班有多辛苦,让很多孩子误以为家里很有钱,并不明白父母的辛苦。等家里经济情况不好了,实在不支持孩子大手大脚花钱了,父母又埋怨孩子不懂得体谅人。
还有,父母为什么如此敏感家庭状况呢?究竟是孩子在攀比,还是大人在攀比呢?孩子不会嫌贫爱富,嫌贫爱富的其实是我们。比如,孩子要求一次昂贵的旅行,可能只是希望有一次跟我们出去玩的机会;孩子想要一个贵重的礼物,可能是我们最近太忙了,没有顾及孩子的情感,只是希望能够确认你对他的爱。在家庭情况不允许,不能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请诚实一点,告诉他真实的原因。不要找很多理由,让他会以为,自己不够好,自己不配拥有好的东西。我们只需要坦诚地告诉孩子真实的家庭状况:孩子,虽然我们给予不了你所要的一切,但在能力范围内,我们希望能给到你最好的。我们足够坦诚,孩子才能足够坦然。
我们爱孩子,就要真正地去接纳孩子,让孩子融入到家庭中来。其实孩子的承受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大,家庭情况好不好,不管是有钱还是没钱,家庭发生了什么事,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都要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他也是家中的一份子。
同时,我们要学会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比起不断地抱怨,带有情绪的指责。描述事实,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更佳的选择。当我们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可以讲出来;当我们想要孩子有所改变的时候,可以告诉他。而不是放在心里,用满满的怨气,相互折磨着。
我们的父母经常自以为事,喜欢揽责任在身,只习惯去做,不愿意花费口舌来表达自己,什么也不告诉孩子。而回避和拒绝沟通,只会把疑惑的孩子推出去,孩子在父母这里找不到答案,就会去其他地方,走很多弯路去寻求答案,而那些答案并不一定是最好的。
黄执中说,最糟糕的一件事是亲子不同频。亲子同频,同悲喜,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如果家里不富裕孩子不知道,而想花钱做一些事情,家长也许咬咬牙做了,但是心里很难过,他们感受不到一样的快乐。但是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无辜地就背负了父母的怨气。
我们总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于是总是这样地绑架着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父母应该的。可是时间久了,父母就会说我做这些都是为你好,我们家的情况其实并不是这样,只是为了对你好,我们才会如此。此时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是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是对孩子的低谷,让孩子觉得我们是不爱他们的。既然是一家人,就要一切都要一起扛着,而不是父母把自己保护起来。让孩子在家中没有存在感,甚至觉得父母做这些都是有目的的,父母并不是真正地爱自己。这样孩子会生活在痛苦中,他们感受不到爱,只有愧疚感和痛苦。
“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上的不富裕,都没关系,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只要我们足够坦诚,愿意跟孩子一起,笑对一切不足,我们就能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收获满足。”
成为好父母,要课题分离不干涉
在关系里面,边界很重要。就算是亲子关系,我们也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承担我的责任,你承担你的责任,绝不轻易越界。就像两个鸡蛋,都带着自己的壳,你再想跟别的鸡蛋亲近,也只能期望成为一个篮子里的鸡蛋,而不能期望成为同一枚鸡蛋,因为如果挨得太近,就可能鸡飞蛋打。
要理清亲子关系,就要把父母的课题与孩子的课题区分开。有一个简单的区分准则,就是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就是谁的课题。我们中国父母经常会说一句话:“你在我眼里永远是孩子。”这话用来表示爱孩子没有错,如果用于干涉孩子,特别是干涉已经成年孩子,就会让双方都很痛苦。
毋庸置疑,我们中国父母确实太爱孩子了,甚至可以为孩子牺牲一切,为孩子包办一切。但是,我们有没有扪心自问,这样为孩子牺牲一切,是不图回报的吗?这样为孩子倾尽一切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吗?这样的强买强卖的自我感动式付出,孩子接受吗?不是的,孩子们不需要你为他牺牲一切,这一种带着牺牲感的爱,只会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不顾一切的想要逃离。
我们经常告诉孩子,我们不求回报的。可是,真的如此吗?如果我们真的不求回报,就不会要求孩子考出优秀的成绩,更不会口口声声把“孝”字挂在嘴边了。我们就不会说:“你太不听话了,白养你这么大。” “为了你学习,家都搬到学校旁边去了,你就考这成绩,对得起我们吗?”我们更不会说:“你要是坚持跟某某结婚,我就当没有你这个孩子。” “你要是还当我是你妈(爸),就听我们的安排。”其实,我都不用举这么多例子,这么多话总结起来就是:“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所以你一定要听我话。”
因为父母付出很多,所以孩子就必须考一个父母认可的学校,选一个父母满意的工作,找一个父母觉得体面的工作,寻一个父母同意的人结婚……
多少父母,拿着付出当筹码,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活生生成为了自己的傀儡。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只能成为不独立的“巨婴”,最终失去对生活的掌控能力。
而这,真的是为人父母想看到的吗?
事实上,每一个付出了的人,骨子里都是希望回报的。可要命的是,我们父母的付出并不是孩子要求的,而我们希望得到的回报,又是孩子给不起,或者不想给的。于是,我们父母的所谓的爱,就成了一桩“强买强卖”的生意。
从此以后:你没有满足我的要求就是你的不对,因为我对你付出那么多;你跟我吵架是你不对、冷战是你不对,消息没有秒回我也是你不对,只因为我对你付出那么多。甚至,只要你对我不够好,所有人就都会指责你,说你辜负了我的一番心意。
试问,这样的关系又怎么可能长久呢?
说实话,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喜欢“牺牲”两个字,文死谏,武死战,君王死社稷。这个死字就是牺牲的意思。做将军的不能马革裹尸,咔咔咔被砍上几刀;做大臣不能直言上谏,啪啪啪打皇帝的脸,就算不得名臣。这种不死不开心的文化延续到现在,很多父母都喜欢用牺牲来证明自己的爱,甚至陶醉于其中。
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个妈妈,一辈子都吃鱼头,把鱼肚子肉留给儿女。儿子小的时候问:妈妈,你怎么老是吃鱼头呢?
妈妈就笑笑说:傻孩子,妈妈就爱吃鱼头。于是孩子就心安理得地吃鱼肚,每次吃鱼,还特地把鱼头留给妈妈。结果母亲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说:孩子,妈妈从来都不喜欢吃鱼头。然后那个儿子就懵了。这个故事以前是拿来歌颂母爱真伟大的,但是细思恐极,这个儿子好倒霉啊,当妈的跟潜伏四十年的特务一样,一切的隐忍都为了临终前那一下暴击: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最重要的是,内疚不内疚?
很多妈妈都像那个“鱼头妈妈”一样,爱玩“默默奉献”的把戏,自我感动式的付出。这个把戏的精髓在于默默,就是我做这件事的时候,事先不告诉你;我也不管这件事,是不是你希望我做的,总之我做了,我付出了,我牺牲了,我好伟大。是的, 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感恩。但与此同时,每一份付出的施予者与承受者,也应当出于自愿。
没见过被强买强卖的孩子会开心,也没见过处在被动模式的孩子会快乐。所以妈妈们不要再沉溺于自我感动式的付出中,当你付出的太多,孩子无论如何还不清时,会把孩子推到另一个极端。孩子可能会怕你,甚至根本不想见你。
我们总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而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最后。殊不知,一个不快乐的父母,是永远培养不出一个快乐的孩子的。一个不会爱自己的父母,也永远无法很好地爱她的孩子。
为孩做某件事之前,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自己是不是开心的。如果这件事让你觉得牺牲很大,那就不要去牺牲。开开心心地过好自己生活,让自己的幸福感“溢出来”滋养孩子。
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成全。
还记得纪伯伦的那首小诗是这么说的: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来,却非因你而来。
他与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以爱,却不能给他以思想,
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他的身体,却不能庇护他的灵魂,
因为他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的梦境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一样,却无法让他变得像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不会停留在过去。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权利。而为人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爱,就是成全孩子,让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爱你的孩子,就让他轻松地翱翔吧,就去成全他飞翔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