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继续《表达力》的读书分享,内容有三。
1.事前的表达,有助于我们厘清思路
如果一个人讲不清楚,就说明没有想明白,自然也讲不清楚,更不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所以在讲之前,给自己列一个思维导图,理清自己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沟通。例如在每一堂课之前,写下上课的思维导图。清晰每一个教学步骤,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过渡语,预设好学生会问的问题及如何去回答。又或是家长会之前,自己先写好思维导图进行语言,保证真实情况下不会出错。
2.执行过程中的表达,方便他人给与反馈
“哪怕是最优秀的老师,也需要学生的反馈帮助自己提升授课的水平”。当你把一件事情的执行思路用说话的方式或是记录的方式表达出来,你的同伴就可以更方便地给出自己的反馈和意见。
前天晚上接到很紧急的一个英语微课展示活动,要在一天之内制作好一年级的课例并录课上交。机会难得,也很珍惜。厘清思路后跟同组的小伙伴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表达了我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微课流程。她们迅速反馈了可行的建议,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修改起来变得顺畅。
3.事后的表达,有助于复盘
“当你做完一件事之后,记得总结,无论是做ppt回顾还是复盘的分享,你都可以在脑中里把整个事情的逻辑顺序再推演一遍。”当你把当时的想法、策略再回顾一遍或者是写下来,也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发现。
我想这就和二次备课同理,上完课之后去揣摩哪些地方可以修改,让学生更能够吸收、引起学生的注意。哪些地方需要做出调整,语言更加合理。及时进行有效的复盘,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