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壁垒
早上和售后的同事出差去地铁,跟对接我们SNMP的烽火同事一起,讨论集中告警系统和我们系统的对接问题。由于刚开始讨论需求的一波人,做需求的是另一拨人,出事了又去解决问题的又是一波人,所以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来回沟通近一个月的时间却是无果。顺带跟售后同事聊了一下,发现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 售后同事们,都认为,研发人员是老大,他们提的要求,研发这也不愿意做,那也不愿意做。
- 一线的研发人员认为,自己是最底层最可怜的人,售后的同事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他们才是老大。
不禁反思了一下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线的人员离客户太远,客户的声音无法准确及时的传达到一线人员的手里,一线人员的一些好的建议和想法也传递不到客户耳朵里。中间环节太多、部门之间的壁垒太严重。导致有一种两头黑,两头不讨喜,大家都过得很痛苦,做事不给力,不得劲的感觉。在今天双方交战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大家各种情绪的能量在房间里流动,出现了,又消失了,而我始终能保持一种第三者的立场去觉察他们,感受他们,感恩教头今天在微信里的分享。如果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能如流水般顺畅,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分享和连接
早上坐班车,遇见每天接孙子的大爷,他跟我分享了秀丽东方免费注册会员,可以一年免门票的消息。遂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了多个小伙伴儿,小伙伴又很快把消息继续传播开来。感恩大爷的分享,八十多岁的大爷依然会用微信,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心态,乐呵呵的笑容,忍不住想要给他大大的点赞。
不同的视角
今天扮演了一把QA的角色,在不是很了解具体代码逻辑的情况下,纯粹从QA的边界和异常场景的角度和高老师结对审查代码,还发现了一些逻辑问题。不明白具体实现逻辑,反而测试场景梳理的思路不会被实现逻辑所干扰,思路更清晰,这和曾经遇到过的一个案例很相似。
当遇到复杂的逻辑时,先写测试代码,把测试场景梳理清楚,再去写实现代码,这样写实现代码的时候,目标就很明确,只要梳理出来的场景用例都实现了就可以了。这样和先落入具体实现细节,却因为过于复杂,而陷入一种场景的盲区状态完全不一样。
因此,面对一些复杂的场景,如果能结对,有第三者的视角,则更能发现一些问题。如果没有第三者的视角,最好能先从QA视角入手,再去陷入实现代码的细节更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