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何以为家》,电影一开始,12岁的男孩赞恩在法庭上冷静地面对着法官的提问:
“赞恩,你要起诉谁?”
“我想起诉我的父母。”
“为什么?”
“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赞恩出生在一个8口之家。作为长子,他每天穿梭在破败的街巷,换煤气、搬水,还要带着弟弟妹妹上街叫卖。后来赞恩发现11岁的妹妹萨哈月经初潮,便悄悄带她去了厕所弄干净,并嘱咐她不要让大人发现。这么做的原因是女孩来了月经后会被卖给别人做童媳,但妹妹萨哈尔还是没能逃出父母的支配。
在赞恩父母眼里,把孩子生出来,就是父母对他们最大的恩情。
他们理所当然地主宰着孩子的童年:女孩,可以换钱,抵扣房租;男孩可以养家糊口。
压垮赞恩的是已经嫁人的妹妹萨哈尔死于孕期大出血,他去报仇,最后因持刀伤人入狱。
来到监狱探望赞恩的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真主拿走一样东西,总会赐予另一样东西的。我又怀孕了,你还会有妹妹的。(死了一个妹妹算什么,再生一个孩子不就好了吗?)
赞恩没办法忍受这个孩子出生后所要面临的一切,也无法忍受父母的所作所为,他在监狱中致电电视台,起诉自己的父母:“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
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和殴打,
链子、管子、皮带……
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
滚,婊子的儿子!
……
影片虽然发生地是在战火纷飞的黎巴嫩,但抛开大环境的影响不谈,生养孩子的前提,必须有能力给予孩子爱。赐予孩子生命,虽然是一种恩情;但如果忽略了“养育”这个前提,生孩子只不过是人性本能的行为。
小孩子降生到世界,父母是他们最初的依赖。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
但贫穷也好,面对生活无能为力也罢,这不代表就是父母生而不养,拒绝做合格父母的理由。
和赞恩父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中的单亲妈妈拉希尔。在有年幼的儿子尤纳斯要抚养,生活同样窘困的情况下,她还是选择了收留赞恩。而就算在那样不堪的生活条件下,尤纳斯依然拥有自己的玩具,而拉希尔对待孩子的态度也让赞恩感受到了全所未有的母爱。
何以为家?请先给孩子最好的关爱,让孩子拥有爱。彼此有爱,才能有“家”。
和孩子沟通时,少一些大人的经验,少一些命令,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意。
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父母应尽量别用抱怨、责骂等负面情绪语言行为伤害孩子。有时候,其实只要简单的一个拥抱或一句鼓励,孩子就能得到比打骂更好的成长。
希望缺乏父母关爱的痛,只存在于电影情节,愿世间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