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滴滴公司又被卷入了舆论风潮之中,原因是又一位花季女生搭乘顺风车时被残忍奸杀,面对网友们对滴滴司机残暴行为的口诛笔伐、对滴滴公司管理漏洞的指责批评、对警方低效处理的愤怒不满,我觉得滴滴事件存在很多解释空间。但个人认为,这些都没有触及到底层思维,那就是滴滴公司的企业管理思维,如果滴滴公司不能转变现在的管理思维,很有可能酿成又一次悲剧。
《彼得原理》一书中说,层级组织中很多人都会陷入不胜任的工作状态,这是由于晋升制度造成的,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其中就包括企业这种层级组织。滴滴通过努力成为了国内打车行业的“独角兽”,面对在国内一枝独秀的新情况,滴滴公司很有可能从胜任进入了不胜任的工作状态,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滴滴公司“不胜任”的管理思维。
一、不完善的管理架构。登陆滴滴官网,从管理团队那里知道了程维和刘青,一个是CEO,一个是总裁,但并无滴滴发声明免职的两个高管——黄洁莉(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金红(客服副总裁)两人的名字,再深入查探了一下,分管客服部的领导为CTO张博,但事件发生之后三人并没有公开的动静,如果不是滴滴的通报,我想也没有很多人知道这些负责人。管理架构上的责任落实不明确,是管理“不胜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来源于管理人的“不胜任”。事件主要负责人黄金红原来是京东客服中心副总裁,调任滴滴后,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可能比在京东时的要更多和更强(比如京东就很少出现这种致死的意外事件),个人因此陷入了不胜任的状态。
二、欠优化的管理模式。造成此次悲剧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反馈的不及时,每当受害人朋友和家人致电滴滴客服时,客服都是冷冰冰的回复:“请耐心等待一小时”。当一个又一个小时过去,从受害人发出第一条求救信息到警方抓到犯罪嫌疑人,期间超过了12个小时。先不论滴滴公司和警方怎样协调解决,就滴滴公司的客服反馈方式来说就存在很大问题,其实这是管理模式上的弊端。《空雨衣》中提到了一个未来的公司管理模式——类似于联邦制的“二元”结构,即既有负责管理和协调的核心机构,也有几个独立行动能力的业务单元,公司员工有两重分身,需要同时对团队和企业负责。如果滴滴可以借鉴这种偏平化的管理模式,在反馈机制上节省层层决策浪费的时间,由客服部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牵头展开处理客服员工的第一手信息,那处理效率也许会大大提高。
三、向外扩的经营理念。客服对客户的处理不及时,是客服不尽责的表现,滴滴客服的不尽责,已久为人们诟病,主要体现为对客户广泛收集信息但却甚少高效地处理申诉问题,这也是客服自身的“不胜任”。而客服的“不胜任”,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对他们的不重视,据很多前滴滴客服透露,很多滴滴客服是“外包”的,不在企业内部工作。客服如果不在企业内部工作,就很难进行管理和聚集向心力,《空雨衣》中提到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企业本身,而company就是一群伙伴形成的,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未来社会的主要财富主要集中在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智慧中,没有客服员工的群策群力和智慧结晶,滴滴公司又怎能保证客服的反馈畅通和尽职尽责呢?反观滴滴公司,近几年主要把精力投放在升级出行体验、打造智慧交通和跨国业务等外扩方面,很少有对整个客服部进行提档升级。要知道,客户有需求和问题才会找客服,这个客户根本需求没有解决好, 再多“外表工程”也是空壳。让客服有归依感,才能让他们改变客户的定位,树立人本思维,更好的服务大众和处理应急事故。
四、不全面的风险管理。在此件事件发生的不久之前,今年5月份就发生过空姐被奸杀的案件,也是搭顺风车。为什么同样的黑天鹅事件会重复发生?主要是滴滴公司执行风险管理的“杠铃策略”运用失误。“杠铃策略”的概念出自《黑天鹅》,指的是要把85%-90%的钱投入到极度安全的事情当中,而把10%-15%的钱投入到极度冒险的事情上,这样发生黑天鹅事件也不会有所损失。而滴滴公司正好相反,空姐事件发生后重本投入到科技研发上增强安全系数,包括人像识别和紧急求助等措施,但事实证明,软件上的约束并没有起很大作用,犯罪者作恶前通过了平台审查、也通过了人脸识别,甚至车牌伪造都没能查出来,可以说是“极度危险”的事情,但如果滴滴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人力资源上,那面对的系统性风险就能有所掌控,而不至于最后竟把所有的“顺风车”都下架。
总之,无论顺风车、还是快车、出租车,管理思维不转变,企业的“不胜任”就会继续存在,就有发生黑天鹅事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