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跟朋友聊天,她分享了她女儿知道的一些自己同学的信息。
在他们以前住的小区,女儿有两个女同学。同学B,成绩不好,很喜欢玩,每天一放学就在楼下一直玩,直到不想玩了才回家。
同学A,成绩优异,每天一放学,家长就让她回家写作业。
她的妈妈不让她跟同学B玩,因为B的成绩不好,只会玩;倒是让她跟朋友的女儿玩,朋友的女儿成绩不错,很文静。
如今,两个同学都已大学毕业。B在深圳找了工作,刚开始三四千元,可是她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个工作,一换就可以涨大概2000元,如今近万了。她觉得,“总是可以去试试的,万一成功了呢?”
A的家境是最好的,她上的大学也是几个同学里最好的,可是她只敢在中山待着,觉得回深圳找不到工作,工资也比B低得多。
A的父母对她管得比较严,把成绩看得非常重要,往往就会忽略其他软实力的培养,比如人际交往能力,比如勇气,比如创造力。他们会给孩子设置很多条条框框,也就是限制性信念,会导致孩子失去创造力,缺乏勇气,没有朋友,老呆在舒适区。
这类孩子几乎所有的自信都建立在学习成绩上。如果成绩都不好了,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好,变得很自卑,容易抑郁,甚至轻生。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中举了一个例子:中学老师经常在学生们毕业许多年之后慨叹“最终真正有出息的,大都是当年成绩一般的。”因为他们没想到,人生除了在校考试成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维度。
是的,人生不仅有学习成绩这一个维度,而且这一个维度也仅仅是在上学时期比较重要而已。当一个人踏入社会,所有的评价标准都改变了,不管你学的什么专业,一切都得推翻重来。
虎学研究在他们的一个视频里发表了一些数据:大学生就业很不容易,企业招工也很不容易。一方面原因是人才结构性失衡。
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到2025年将接近3,000万,缺口率高达48%。
另一方面原因是大学生的技能与社会需求的脱节。2016年,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30余名研究人员,历时一年完成《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
数据显示,约有70%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的知识实用性不强,大学生技能结构与市场脱节,眼高手低。
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毕业生的数量远超过需求,能力也远弱于需求。
如今,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期待不久的未来,互联网也可以彻底改变我们的能力认证方式。
一旦人的能力论证方式发生改变,我想,我们对于大学的这种痴迷,也会渐渐随着改变的;那么相应地,我们对于孩子学业的焦虑,也会一并改变。
我是欢心,爱写作,爱生活的亲子关系导师,超200万字育儿日记达人。靠近我,温暖你;链接我,照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