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周六放学后我会去书店买一本最新的小说,回到家撕去包装,就开始看,两小时就能解决一本,这速度是现在阅读缓慢的我所再也不能达到的巅峰。
后来网络小说不断涌现,穿越文、师徒文、总裁文、高干文……总有一款能满足大家的high点,捧着手机看到天明。
再长大一些,发现那些名著之所以为经典,不是没有原因的。不管是故事架构还是文笔描写,都有其令人惊叹的所在。
而我们作为一个读者,真的就是单纯地阅读故事,思维跟着想象力飞驰一会吗?
《悠游小说林》说:或许也可以不是。
《悠游小说林》由安贝托·艾柯在哈佛大学的六篇讲稿结集而成。安贝托・艾柯是享誉世界的符号学家、中世纪专家、文艺批评家和小说家。《剑桥意大利文学史》曾将其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且盛赞了他那“贯穿于职业生涯的‘调停者’和‘综合者’意识”。艾柯的世界辽阔而多重,除了随笔、杂文和小说,还有大量论文、论著和编著,包含中世纪神学、美学、文学、大众文化、符号学和阐释学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在这些领域都有重要建树。
这六篇演讲稿既是六堂小说理论课,也是文学阅读与写作指南。既适合普通读者,也适合写作爱好者。
1、从经验读者转为模范读者
我们每一个读小说的人都是经验读者,因为我们代入自己的经验,代入自己感情,所以才总会在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心情,找到自己的共鸣。但有些时候,比如难过时看喜剧电影,自然不可能跟着包袱哈哈大笑,很有可能会更加难过,那么自然不符合创作者对于观众的设想要求。因为导演可没希望会有一个已经带着负面情绪的人来观影。
同理,阅读的时候,尽量不要“把叙事的森林当成自己私人花园”,而要遵守游戏的规则,将自己的经验过往内心世界都安放在别处,成为一个模范读者,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被作者引导,在其创作的森林之中漫步。
2、模范读者的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单纯地阅读故事,想知道故事最终的结局。
第二个层次则是去思考和发现作者是如何引导我们在他的故事之中徜徉的。如阿加莎的《罗杰疑案》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我们最后知道凶手正是一直讲故事的叙述者时,我们自然会想去再读一遍。好的小说其实是需要读者和作者一起来完成的,读者通过多次阅读从中找到真相,找到作者埋藏其中的线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看侦探小说的原因。
这一层面的模范读者或许就需要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因为这样才能发现作者的意图,但谁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百科全书。这个知识量其实是受到文本的限制的,实际上只是个迷你版的百科全书。
纵使只是迷你版的百科全书,但至少世界已经清晰界定。这也是很多人喜欢阅读虚构作品的原因。因为相较于广袤无垠的现实世界,虚构作品的信息可能更有迹可循,我们知道最终会有一个答案和结果,而不是在现实中的无疾而终,这大概也是一种慰藉。
很难说,安贝托·艾柯的《悠游小说林》究竟更适合读者还是更适合创作者阅读,因为我们在书中找到的只会是已经存在在自己心里的问题答案,这样也许还是只停留在经验读者层面,虽然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小说。
总而言之,如何成为一个模范读者,还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多加练习。
关于《悠游小说林》,我还写了一篇《这样写小说才对》,欢迎交流。
【这样写小说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