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非典时,她们只是一群被保护的孩子们,17年后的今天,疫情来势汹汹。她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扛起责任与担当,学着前辈们的样子,活跃在抗疫最前线。
她们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护士,一群年轻的90后女孩。
逆行,她一路向北
94年出生的李晓倩,是发热门诊的护士。大年三十,她踏上回家的旅途。
已经整整五年没回家过年的她,满心欢喜期待着家人团聚,尤其馋母亲做的家乡菜。
“妈,我上火车了,今晚能到家!”
“晓倩啊!你今年终于回来了,想吃啥,妈提前给你做。”
列车疾驰,正奔梦寐以求的家,越来越近的幸福,让李晓倩兴奋得不敢小憩,生怕一不小心坐过了站。
不知何时,列车上的广播里响起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的消息,而且是循环播放。“这种新型未知的疾病,估计来头不小,要不然不会在列车广播里循环播放。”作为传染病医院的护士,李晓倩敏锐地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
放眼车厢,乘客们陷在座位里,低头刷着手机,偶尔有人窃窃私语,小心翼翼讨论着疫情蔓延的消息。
一旦疫情爆发,科室会收治患者,正值春节期间,肯定人手不够,需要赶回北京。可是,已经五年没有陪父母在家过年了,好不容易团聚就走,爸妈岂不是很失望?
伴随着纠结、焦灼…列车停在铁轨。晓倩到家了,她第一时间拨通护士长的电话报平安,打听科室的情况。
护士长告诉她,先在家好好陪父母,随时待命。
“叮叮叮”一串电话声响起,打破除夕夜团聚的幸福,电话那头传出铿锵又急切的声音。
“爸妈!科室已经收治患者了,现在情况紧急又缺人手,得赶紧回去了。”
“闺女,爸妈舍不得你走,但单位现在需要你,你回去工作,我们都支持。只希望你陪爸妈吃完这顿饭再走。”
夜色里,母亲拉着晓倩的手,久久不愿意松开。
“爸妈!天气凉,赶紧回去,别送了!我会照顾好自己,你们放心。”
转身离开后,她没忍住回了头,看到父母目送她离开的身影,不禁泪流满面。
就这样,李晓倩从老家安徽出发,一路向北,踏上返京的归程。大年初一到京后,一直奋战在抗疫最前线。
别怕,我在您身边
与李晓倩一起奋战的还有90年的护士刘瑞。
别看刘瑞年纪不大,她可是同事眼中佩服的小刘老师。
一天,一位50岁的大叔很不情愿地走进了发热门诊。
“护士,我没发烧。年前只是出差时经过湖北,单位非要让我来检查,你们快帮我看看……”
刘瑞迎过来,耐心询问流行病史,安抚他焦躁的情绪。
检查完毕的患者,在隔离区等待核酸检测结果,而出结果需要6个小时。等待的过程,让人焦灼难熬。有些人低头不语不停刷着手机里的资讯,有些人坐立不安,眼神流露出迷茫、惶恐。
这时,急性子的大叔坐不住了,每隔不到十分钟,他跑来问护士:“结果还没出来?什么时候能出?我没病,你们能不能放我走?”
刘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主动走到这位大叔身旁,拿来充电器,并为所有等待的患者递来热水。
“叔叔,我们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我也注意到,您手机没电了,没法及时联系到家人才着急的。您先给手机充电,给家人打个电话,别担心,耐心等待结果。”
“先喝点水,暖暖身子。”她温柔坚定地对患者们说:“别怕,我会在您身边。”
果然,大叔被安抚之后,情绪平稳了许多。
漫长的6小时终于结束了,检测出了结果。大叔的核酸检测为阴性,他语无伦次地说:“终于放心了,幸好只是虚惊一场”。
“小姑娘,谢谢你安慰我!刚来医院时,我态度不好,不停催你,怪不好意思的。”
“叔叔,我这都理解,您回家也要做好防护。”刘瑞目送着他步履匆匆地离开医院,既欣喜又感动。
加油!我是最棒的
95年出生的韩奕雯,是今年刚通过实习考核新入职的护士。疫情来临时,得知科室人手不够,要进一线。她担心经验不足、心理压力过大,常被失眠困扰着。
张洁利护士长看出了她的担忧,在进病房之前,详细给她讲解工作流程,帮她检查好防护服。“奕雯,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面对患者要耐心、细心!有什么事,随时叫我。”说完,张洁利护士长带她走向病房。
踏进病房之前,韩奕雯迟疑了一下,深呼吸告诉自己:“加油!我可以的。”
第一个夜班,忙碌。
她刚回复,护士长就打来了关切的电话。接到电话的那一刻,一阵暖流涌入韩奕雯心头。
“加油!我可以得更做好。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韩奕雯默默鼓励,背影逐渐消失在夜色里。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奋战在抗击疫情前线的90后女孩还有很多,她们勇于克服困难,善于在逆境中迅速成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最美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