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我怀着崇敬与求知的心情,仔细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记录,更是一部生动的教材,让我得以穿越时空,真切感受青年习近平在陕北梁家河那七年的艰辛历程与成长蜕变。在阅读过程中,我一次次被青年习近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和一心为民的情怀所触动,心中也不断涌动着对这段岁月的深刻感悟。

一、坚定信念,志存高远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15岁的习近平远离家乡,来到黄土高原的梁家河村插队。城市与乡村的巨大落差,生活的艰难困苦,都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深知,只有在这片黄土地上扎根,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才能为人民做实事。这种坚定的信念,成为他在困境中前行的动力源泉。

从他一次次写入团申请书、入党申请书的执着中,我们看到了他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困难。

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也有如此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能够坚守初心,不轻易放弃?答案有时是否定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都要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二、脚踏实地,苦干实干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习近平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用自己的双手,为梁家河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打坝淤地、修梯田、建沼气池……每一项工作他都亲力亲为,不畏艰辛。他深知,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他带领村民修建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难题。为了学习沼气池建设技术,他不辞辛劳,远赴四川。回来后,他又亲自带领村民进行实践,从选址、挖坑到砌墙、安装,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在他的努力下,梁家河的第一口沼气池终于建成并成功产气,这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为周边地区树立了榜样。他的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有时候会觉得无从下手。但只要我们像习近平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每一项工作都做细做实,用实际行动为实现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心系群众,为民服务

“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这是梁家河村民对习近平的评价,也是他一心为民的生动写照。在梁家河,他时刻关注着群众的生活,关心着群众的冷暖。他了解到村民们吃水困难,就带领大家打水井;他看到村民们劳动工具短缺,就创办铁业社;他发现村里的孩子上学不便,就积极联系为村里办学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种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情怀,贯穿了习近平的一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责任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深刻认识到,青年时期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品质,也铸就了他的为民情怀和务实作风。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要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心系群众,为民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以习近平为榜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汲取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