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真是越读越觉得有趣,现在到了第十三回,我发现作者精心安排下了很多精彩的人物或事件的对比,比如豪门嫁入豪门的王熙凤和寒门嫁入豪门的秦可卿在为人处世上的对比,贾瑞因淫之死与秦可卿因情之死的对比,刘姥姥千里迢迢来贾府借得二十两银子与薛蟠随便就给自己喜欢的同学七八十两银子等等,其中最触目惊心却又不得不正视的就是人体所分泌出来的两种液体的对比。我们会认为其中一种很凄美,所以时常会拿出来欣赏,却不愿接触另外一种,觉得它太肮脏,所以离得远远的。
话说当年赤瑕宫神瑛侍者在西方灵河岸边的三生石畔看见有棵绛珠仙草,于是每天用甘露浇灌,后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它脱了草木之胎,幻化成了女体人形。因为一直没有机会酬报浇灌之德,所以当听说他要下世为人去了,她也就跟了去,要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于是便有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这段感情,黛玉的眼泪从见到宝玉的那一天起就流个没完,无论宝玉怎么爱她疼她,无论宝玉被妈妈疼还是被爸爸打,她永远都是以泪洗面,直至最后香消玉怠,魂归仙界。
这是我们都比较喜欢的还泪之说,它打动了世间无数的男男女女,与之相对比的则是贾瑞因痴迷王熙凤而遗的精。贾瑞这个人物遭到很多很多人的厌恶,觉得他死有余辜,那么卑微低贱,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对王熙凤产生非分之想,身上更是充满了动物的那种迫不及待的性冲动。
作者对自己笔下的这个人物则饱含了悲悯之心,他客观描述了一个深陷情欲里无法自拔的年轻人的无尽痛苦,最后被折磨致死的悲剧。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贾瑞躺在病床上,手里拿着刻有“风月宝鉴”四个字的镜子,不断从背面的“骷髅”翻转到正面,一次次心甘情愿、满心欢喜的进入到镜子里去与凤姐云雨,他完全忘记了是他祈求跛足道人救他的命,却把道人再三告诫他万万不可看镜子正面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去佛堂寺庙祈福消灾,如同贾瑞一般,可是真正能够救自己的其实只能是他自己,无论是佛还是道最多就是指条明路而已,也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的意思了。世间所有的繁华和拥有最终都是回归到空幻和虚无的“骷髅”,这是生命最真实的本质,却又有多少人愿意接受和相信呢?
“让我拿了镜子再走!”贾瑞大叫一声,手中依然还拿着镜子照着,然后镜子跌落下来,死了。他至死也舍不得与镜中的凤姐别离,要带着自己的这份肉体和情欲的满足一起走。
如果说林黛玉是来还贾宝玉的眼泪,那么贾瑞还王熙凤什么呢?
抛开这个不谈,我想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贾瑞这个人物都很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在几百年前就为我们安排设置了这么一个人物,或许他觉得贾瑞也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接受他,了解他,同情他,让他因为得到了包容和理解从而可以收获一个不同的结果吧。
泪也好,精也好,本质是一样的,之所以有了那么大的不同,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意义。世间所谓的好与坏、善与恶大都如此,因为每个人对此的不同认知和理解,所以才有了无休止的争论、辩驳。《红楼梦》是本奇书,我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把人事物不赋予任何主观色彩只做客观描述,即便是大家都觉得丑陋肮脏的部分也得到了真实还原,这应该是奇的最重要的内涵了。
我想好的教育或许也可以理解为承认并接纳所有的不堪,以爱和宽容去陪伴、温暖使之得以升华,最终化为花朵般的美丽和芳香,而不是简单一刀切除,假装它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