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形成于战国时代,中国人把奇数和偶数和阴阳结合起来,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逢九,阳数相合,是为重九,有长长久久,快乐久久之意。
在这一传统民俗节日,人们游玩赏菊,登高望远,遍插茱萸,享受生活的乐趣。到唐代官方把九月初九定为了重阳节,作为游玩赏景,享受天地宇宙万物的一个快乐节日。
在1989年,国务院正式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古老的传统节日和现代文明相结合,赋予了节日新的含义,尊老敬老爱老成为美好的社会风尚,希望老年人身体健康,在新的环境下快快乐乐,长长久久。
关于重阳节来历,还有一个亘古的传说:东汉有一个人叫桓景,在外做官,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九月初九,家中将有大祸临门,要求他在九月初九回到家中,并带领全家到山上登高赏菊游玩,遍插茱萸,方可遇难呈祥。他如此招办,刚从山上回到家中的时候,家中的鸡犬牛羊,皆已暴亡。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趋吉避凶,向往美好,节日始成。故事已经离我们远去,但美好的愿望,亘古的习俗却作为一种文化流传至今。
早在1000多年前唐朝的时候,江西南昌被称为洪州,洪州的闫知州在一年秋天建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建筑:滕王阁,他决定要在九月初九和滕王阁建成之喜。他的女婿风流倜傥,算得上一个才子,于是命他早早的做好文章,以备到时拿出,彰显一代才子之名。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人车川流不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人人都明白知州的心思,皆推崇他的女婿,偏偏有一个年轻人从此路过,此时此景文思泉涌,乃作《滕王阁序》,初始知州听得外人传报,并不以为然,甚有嗤之以鼻之意,当听到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之时,禁不住拍案叫绝,称为一代文豪,传为一时佳话。
古代的重阳节,有表示兄弟之情、夫妻之情的诗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果实,据说可以避邪,可以驱散蚊蝇,起到防身的作用。遍插茱萸之处,登高临顶之时,独独缺了作者一人,不由得暗自神伤,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舐犊情深,可见一斑。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六安居士”在佳节重九到来之际,独对满地黄花,把一盏老酒,思念随风而去的赵明诚。想当年“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金石录满二十屋,人去楼空,随风远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弘,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文化的力量、人文的精神,在重阳节相交相汇,便胜却人间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