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贷女大学生背后的中国“四大家族”
近日,媒体再度曝光女大学生自杀事件,因其裸贷,欠下巨款,无法独自应对压力,最终导致其自杀身亡。从报道中可以看到,该女生在面对危机时的无能为力,在求助家庭后的悲观绝望,而家庭在面对问题时处理方式的简单无效,映射出中国家庭功能的失调。管中窥豹,这样的个案仅仅是家庭教育的悲剧之一。家庭教育,应从父母做起,学习做“足够好”的父母,使家庭功能得到良性的运行。
当事女生(化名小梦)在同学眼中,远不是网络上“虚荣”、“败家”的形象,“她人真的很好很好,对朋友照顾、疼爱弟弟,从来不去旅游,更没有买过很贵的衣服,做微商也只是希望能自己承担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她的朋友圈和微博里就已经陆续流露出了悲观、无助念头。但报道称,因网贷事件,小梦与父母的沟通不畅,一向好强的她最终选择了离开人世。
从报道文章中,可以明显看到小梦家庭的家庭功能失调现象。
1.沟通水平低
小梦同学回忆说,“从高三开始填报志愿的时候,她妈妈就说跟她没法沟通,她妈妈的想法是一个,她的想法是一个,达不成一致,她妈妈一开口她就换衣服换鞋子出门,两个人根本讲不了话。”当因为贷款事件日益严峻后,无法独自承受的雪琪,选择了向父母求助,而父母采取的是责骂方式,父母愤怒的态度让她感觉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望境地,她将手机调成了飞行模式,像往常闹矛盾一样,选择不再和父母沟通。
2.情感联结弱
小梦经常向同学诉说与父母的矛盾,曾和母亲更有过长达半年的冷战状态。小梦和父母的关系不太好,常常和母亲会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
3.问题解决能力差
当家庭面临外部问题时,当无法独自承受的小梦,选择了向父母求助,父母一时无法接受,对她进行了责骂,“刚开始说的时候她爸爸很生气,说的话也比较重,不好听,她就觉得她爸妈不想帮她。”“她爸爸在短信里说‘你自想办法吧!’”。让小梦又一次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在小梦自杀前,给父亲发微信告别,说“爸爸,其实我真的好爱好爱你啊,从小到大,我做了那么多错事,你都原谅我了,可是这一次,我真的觉得很累啊”。“还没来得及赚钱好好孝顺你们,如果有下辈子,爸爸我再全部还给你……”她父亲的回复是:“你在外面还有欠钱?”此时父亲想到的不是女儿有多危险,而是她还有多少债。
在这种不是个案的网贷学生背后,我们可以窥视到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从中也映射出了中国家庭的问题。面临心理危机时学生通常无法应对,家庭也处于无力状态。从家庭治疗的角度看,家庭是一个系统,而家庭“病人”不一定是带着病症的人,他们通常仅仅只是这个患病家庭的一个索引。
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
目前中国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核心家庭(以夫妻、子女为核心的家庭)占64.3%,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
流动家庭已成为我国家庭模式的重要形态。在流动家庭中,3人户中夫妻携子女共同流动占84.7%。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
在儿童照料、教育方面,父亲的角色发挥不足,0至5岁儿童中,22.4%的儿童与父亲平均每周见面次数为“0”。
纵观数据和现实案例来看,中国逐渐形成“四大家族”,其所在家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1.流动家族。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庭,我国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群体总数已经达到约1亿人,其中留守儿童约6000万。这类家庭的孩子长期处于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状态。
2.焦虑家庭。这类家庭对孩子要求相当严格,父母自身未完成的期望,成为孩子的精神压力,害怕孩子输在各种起跑线上,从小用各种培训班填满孩子的所有时间。
3.错位家族。即家庭角色错位,主要表现为三类:
第一类,强势的母亲和缺位的父亲。母亲承担了父亲的责任,父亲的职责缺失,父亲成为“隐形人”,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开始思考“爸爸去哪了”;
第二类,“孩子调解人”。父母婚姻关系糟糕,经常争吵、打架或家暴,而孩子在其中承担起“调解人”的责任,开始做父母的“父母”。
第三类,“扭曲的另一半”。由于离婚等原因,形成单亲家庭,单亲在家庭中承担了双亲的责任,不少压力过大的单亲都将焦虑传递给了孩子,孩子成为慰籍自己的“另一半”。
4.溺爱家族。主要体现在421家庭模式中,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中轴和核心。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82.3万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总人数的16%~25.4%,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约为429万~681万。
而在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认为,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达到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3000万儿童,尽管这个庞大的数字已经让人忧心忡忡,但实际情况可能远不止此。
刘津博士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办公室主任,她告诉记者,“3000万”这个数据已经用了多年,这个数据本身也只是一个估算,关于儿童精神卫生方面,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过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只能通过各地所做的一些局部调查来估算。
“3000万是最保守的估计,实际人数可能扩大到5000万。”刘津说。
这意味着,如果以以上比率推算,在中国3.4亿儿童青少年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孩子正在遭受着心理煎熬,这听起来令人沮丧。
这些惊人数字,也部分反映了孩子与家庭之间的不和谐,凸显了家庭功能的失调,显示:
中国家庭“病了”!!!
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家庭功能是衡量家庭整体运行状况、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庭的环境适应能力的综合变量,是家庭特征的综合体。是作为衡量家庭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家庭成员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之一。
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
为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家庭系统必须完成一系列任务,以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的发展。如果一个家庭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就不能满足其家庭成员的各种需要,也不能和家庭成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更得不到其他家庭成员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就容易导致家庭成员产生一系列问题,包括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心理健康、人格发展问题,甚至毒品使用、犯罪行为等。
而家庭功能发挥得越好,实现其功能的过程越流畅,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越好,问题行为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