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你有没有意识到,当你在手机上每划动一下手指,互联网新贵们的账户上的余额就跳动一下,而你的时间在流逝。
APP与身边人,哪个才是碎片时间?
如果你现在是在地铁上、公交车上、咖啡馆里、家里的沙发上,任何身边还有其他人的空间中,我希望你能够抬头看一眼周围人的。眼前的景象是不是非常恐怖,几乎所有人都在低头看着手机。
微博、微信、抖音……已经不再是填补我们碎片时间的“小娱乐”。它们反客为主,成为时间的主人。生活中其他的事情,反过来变成了填补碎片时间的事物。
我们已经无法忍受“无聊”,没有办法忍受片刻的空白。虽然每个人都曾说过“我想静静”,但安静对于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变得像深渊之中的恶魔,会吞噬掉一切。
独处、孤独这些词,尽管依旧散发着浪漫,但这些浪漫仅仅存在于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里。
我们,在逃避它。
逃避与自己独处,逃避自己的感官,逃避自己的内心。
当身边无人、没有手机、没有APP里刺激的音频、视频时,我们大脑里、内心中,似乎无时无刻都在尖叫:“太安静了!”
所有人都在逃避独处,不是吗?
毕竟欢闹太容易了,即便身边空无一人,拿起手机,打开APP,身边就是派对。
或许有些人会辩解自己刷的是新闻、听的是播客、知识付费,即便是短视频,看的也是知识内容,是在学习。
但这难道不是在终生学习的氛围之下,因为焦虑而产生的行为吗?
真正的学习也很难,毕竟,思考就是孤独的。而知识付费的内容,可以让我们觉得舒适。
但是,谁还记得进入这篇文章之前,看过的最近一个知识内容是什么吗?
每一刻,我们都让自己身处在信息的洪流之中。
这一切从什么时候开始?
占领心智,钻入大脑
相比“大数据、用户体验、终生学习”等互联网词汇,“泛竞争”似乎相对陌生。
但,这三个字,或许是一切的起点。
在中文互联网中“泛竞争”第一次出现,是伴随着微博。
微博的出现,让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互联网是那么的让人上瘾。尽管对于游戏迷来说,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微博是第一个,几乎让当时所有能够访问互联网的大众都上瘾的产品。那个时候,所有人——明星、商界精英、学者、普通人,都在沉迷。
紧接着,iPhone的推出,Android厂商的跟进,不但让更多的人接入互联网,而且是随时随地接入。很快,厂商们发现,手机的屏幕是那么的小、(当时的)性能相比PC又那么的差,用户在同一时间只能使用一个APP。
于是乎,就有人提出,未来的互联网竞争,并不是游戏产品与游戏产品、新闻产品与新闻产品等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争夺用户时间、心智的“大乱斗”。
所有的产品,都开始在瞄准直接竞争对手的同时,瞄准用户的心智。
是的,从十多年前开始。这些互联网大厂们,就在研究你的心智。
互联网大厂们不再追求酷的东西,放弃自己的GEEK精神,探索与冒险变得不再重要。他们只关心用户的日活与停留时间,因为他们知道用户在自己的产品上多停留一秒,账户上的余额就增加一分,聚沙成塔。
于是厂商们开始学习脑科学、心理学,他们发现了多巴胺,发现了人脑的奖励机制,学会了让用户上瘾。
他们比你的家里还关心你,关心你正在喜欢什么;关心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关心你的收入增加了吗;关心你在想什么,是的,他们想知道你在想什么。
是的,不仅仅是钻入你的生活,占据你的时间。他们希望钻入你的大脑里,知道你的一切。
他们擅长揣摩,喜欢观察,热爱记录,你忘记的他们都记得。他们擅长许多,却唯独不擅长保守秘密。
这些大厂们时而水火不容,两个APP就是两个宇宙,链接都无法传递。但他们时而又亲密无间、互通有无。
我们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词语,接下来可以在任何其他产品上看到这个词语。
很神奇不是吗?
或许前面的话应该改成,这些大厂们在利益面前水火不容,因为利益重要。而我们的隐私是可以互通有无的,因为这不重要。
我们的隐私不重要。
“嗨,实在不行就告诉用户,我们是为了用户体验。”
隐私?或许是这个时代最短的笑话。
没有最后的屠刀
被互联网厂商圈养,与被屠夫圈养唯一的不同是,屠夫从不伪善。屠夫不会对我们说,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更好的体验,不是为了谋取利益。
屠夫其实很仁慈。
相较于互联网厂商,屠夫不但诚恳,也很仁慈,因为他们终将会落下屠刀,终结这虚幻的舒适。
是的,终结虚幻的舒适也是一种仁慈。
然而,被互联网大厂圈养的我们,不会被告知我们正在被圈养。
他们甚至希望制造一个宇宙,让我们“活”在里面。
他们会拼了命了让工程师优化代码,让启动的速度快一点,使用的时候更流畅一些,以便让你更快地进入他们的产品,同时不会因卡顿离去。
他们会不断地让市场部想出能够彰显个性的广告词,以便让用户为产品站队,获取一种虚幻的身份上的荣誉,一种集体感。
他们会不断地让产品部设计出更多功能,只为了不让你因为一点点的不被满足而离去。
为用户赋能?或许刚开始真的是这样,在GEEK精神还在的时候。
那时候大家都穷酸,酷一点总好过平庸。
有趣的胖子叫开心果,无趣的胖子,就只是胖子。
“酷穷”比“平”穷强,但富有比一切都强。
在丢掉帽衫,穿上西装外套后,越来越多的厂商仅仅是把它当作口号,它们只是惯着我们的虚荣心;给我们短暂的成就感;在我们寂寞时匹配一个陌生人;在我们觉得不够优秀时,告诉我们要终身成长,读几本书,讲一些知识。
他们把这些叫做用户体验,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是被尊重的上帝,而不是被圈养的家畜。
这一切没有尽头,没有最后的屠刀,它永远不会停止。
与深渊对视的眼睛
“是啊,我会像现在这样,都是没有节操的大厂害得。”
把错误怪罪在别人身上,至少不会引起我们对于自身的认知失调。
推卸责任和抱怨他人是没有用的。
正如尼采说过“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类似,当他们在操控我们心智时,我们也在愉悦的回应。
我们都知道,身体是最诚实的,不是吗?
同时我们也知道,资本的天性就是贪婪的,不是吗?
其实,我们什么都知道。
但,我们停不下来。
而且我们一直停不下来,在互联网之前我们也停不下来,一直在被操控。
在互联网之前资本就已经学会了引诱我们,操控我们的心智。
在互联网盛行的当下,《上瘾》告诉互联网大厂如何让用户离不开自己的产品;在互联网之前,《定位》告诉企业家如何抢占用户心智。
钻石企业告诉我们“钻石恒久远”,让我们相信这颗石头与爱情是划等号的。
奢侈品的模特,永远是高高在上俯视,给人一种错觉——拥有了这个包,就和他们一样高贵。
汽车的广告,总是在一条优美的山路上,车内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车主脸上洋溢着自信、从容、幸福。
房地产厂商不断地让我们相信,那个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空间,就等同于家。
但拥有之前的期待,在拥有之后真的可以被满足吗?
在资本不断地抢占我们的心智,试图让我们“上瘾”的当下。
我们到底是谁?被谁在定义?
我们现在的样子?被谁在塑造?
我是谁?
或许选择比时间还要重要
英语中有“Time is money”,中文也有“一寸光阴一寸金”。
但或许,选择是比时间还重要的存在。
我们每天都在做无数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在构成下一秒的我们。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无法选择自己的亲人。但除了家庭,余下的我们都可以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如何看待这个世界;选择是努力还是躺平;选择爱还是被爱;选择相信或是怀疑,选择刷短视频还是享受独处。
即便互联网让商业变成能够揣在口袋里的APP,但他们从未逼迫,只是不停的引诱。
这些APP提供的服务,确实非常的美好。让人一不留神就滑入他们的陷阱,进入牢笼被圈养起来。
似乎如果不责备他们,就只能责备自己意志力薄弱。
或许确实是我们自身的意志力出了问题。
但可怜的是,我们也的确没有多少意志力了。
现实世界裹挟着我们,像遄流推搡着船。
工作时我们要扮演认真、踏实的人格;社交时要扮演随和、风趣的人格,在伴侣面前好像也在扮演……这一切都在消耗着我们的意志力。
唯有独处时,终于可以卸下了所有伪装的,躺在床上,用自己的人格呼吸。
刚开始的时候,独处时的安静像温顺的猫;可没有多久,它就长出獠牙,开始吞噬我们的意志。
安静太可怕了。没有信息洪流的世界,让人感觉全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
于是我们打开短视频。
一开始的娱乐视频,让情绪变得愉悦;可突如其来的爱情金句,让心一下子向往了起来,情绪变得温软;紧接着的励志内容,让心有了些许负罪感,“我这样生活真的会变好吗?”,情绪开始落寞。
“你还不学Python吗、精英都懂经济学的知识、心理学冷知识、2022年必看电影电影……”
情绪在每一次划动之间起起伏伏。似乎更加疲惫了,但是很难停下来。直到困意让你无法继续睁开眼睛。第二天疲惫的去工作,周而复始……
可这些都是自己的选择不是吗?尽管这些选择是被动的无意识下做出的,但也是自己的选择。
现实世界的裹挟,虚拟世界的引诱。都在不停的消耗我们的意志。
我们下意识的进行了无数的选择。
主动的选择会不会不一样?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主动选择,而有些人被动选择。
不合适的水晶舞鞋
其实除了资本在影响我们,试图掌控我们的心智,我们身边的人也都在影响我们。
老板告诉我们,他的奋斗史,“尽管当时多么辛苦,现在一切都有了,有钱真好”;父母希望我们踏踏实实做人,早日结婚、按部就班;朋友劝说我们,慢慢年纪大了,要开始学学炒股增加些“睡后收入”……
他们都希望我们,变成他们喜欢的样子。
“凌晨四点的纽约”,每次听到都让人充满斗志;断舍离的生活,看上去那么的轻松简单;躺平的洒脱,似乎真的非常舒服。
但充满斗志真的很累;断舍离也似乎没那么容易;躺平又总是让人不安,无论哪个都好难坚持。
坚持好难。
奋斗不下去,简单不起来,躺平也没有安全感的我们,最终成为被互联网大厂圈养起来的资源,充满焦虑、局促、不安。
或许,这是因为在没有自己做好选择做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学习别人的生活方式。就好像穿着借来的水晶高跟鞋,去参加舞会,最多只能撑一个舞会。
或许有些人,他们可以一直撑下去,直到双脚磨烂,才脱下鞋子躺在床上养伤。更糟糕不是吗?
这一切会不会是我们从来没有,选择过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没有想过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却一直在学习别人的生活方式。
我希望我是谁呢?
三件小事
一生中陪伴我们最久的人,不是父母、伴侣、也不是孩子。贯穿整个人生都在陪伴你从未离去的人,是——自己。
然而,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
学校的老师都忘记告诉我们每个人一生中该做的三件小事:
找到自己。
我们不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是我们的本能,它让我们不容易陷入自卑。然而也容易让我们误以为,我们感知中的自己,比真实的自己要好。
原谅自己。
当找到真正的自己后,落差会让我们讨厌自己。然而深陷泥潭没有用,无论你是否迈步,时间都在不断向前滚动。
学会和自己相处。
多多少少,我们都会一些对付别人的小技巧,即便是善意的。例如,在父亲发怒时顺着他一些,怒火会快些过去;在伴侣生气时,不与他辩驳,撒娇或逗笑他会让情感更好一些……
而自己与自己相处也同样需要技巧。
选择总是艰难的
在最后,我想引用《闻香识女人》中的一句台词。
“如今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总是清楚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都清楚,但我从不走。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太他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