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逝,与我黏滞。不知,不知,何日复得往事
壹
我有许多东西找不见了。
有时候会忽然想起一些片段,譬如,曾写过半本自己的传记。之所以说是半本,是因为只活了半生。书名确是忘了。然而开头几章,连使用的字号大小,都还能道出来。翻遍所有存档自己文字的地方,都再找不到。十分可惜。如能找到,再看看那本传记里,对自己的评价,大概也可以证明什么。
贰
这次回家翻出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自 2001 年搬来 C 城,时常有所记录,都按一本一本排好,收在柜子里。再后来搬家时,也不曾丢弃。高考后南下,生活仿佛突然出现断层,许多以前的事情,未曾好好处理,便一并草草埋葬,进入崭新却又如出一辙的生活。大脑自动也将许多相关记忆掩盖上厚厚沙土。
再去看从前的自己,有时候会感到惊讶。这些沙土被拂去时,许多细节明朗起来。那些深夜中的静籁,清晨天空的灰蒙,我本以为已经遗忘。
不缅怀什么,而是如处在第三方观察。我无意去推断这些细节对当下或者未来的影响,我只是庆幸能够重现它们。
叁
那末,意义是什么呢?
如果对过去不再在意,就仿佛一块一块抽空一座金字塔的底层砖石,剩下的数字虽可以一直减损,却有垮塌的时日。
我忘了是什么时候,去什么地方,和什么人。只记得在那趟慢速列车上,我推开部分车窗,对着窗外星星点点的民居,一直低声歌唱。列车时常经过一些记不起名字的小站,稀稀寥寥的数位游客上下,窗外飘来清冷,和似有似无的尿骚味。
这些记忆的碎片,到底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为何我记不全,也忘不净?
肆
人们常说:「好了伤疤忘了疼。」然而亦有那么多的感觉,要让我们一直偿还下去。在某个做完一整套试卷的夜晚,我忽然在那本笔记本中写下:「花费一秒来窃笑,耗尽一生在神伤」这样的句子,至于是为何这样发生,我也无从考察,简直是近乎天启了。
由此,许多人认为命定。亦由此,许多人任其漂流。
确实很难以过去的记忆,理智推断出当下或者未来。它们明明都在自己身上发生,却看不到多少逻辑。命运是如此阴差阳错,到底是一种魅力,还是一种恐怖。
伍
自高铁流行之后,很少再坐普通列车。「视线朝着过去的世界,身体却奔向前方」的状况,也就几乎没有再发生过。
如前所说,许多变化会让你感觉生活出现断层,我们称之为无常。因此我总是偏爱普通列车胜过飞机,因为更能详细感受位置如何变化。这也大概是一种畸形的安全感。
时光箭发,与我顺滑。停下,停下,容我贪多年华
陆
并不算放假。
提前开始规划安排,到家之后,当即投入「工作」。整个周末,除却计划内的聚会,其余时间,都在对家中我在行的部分升级维护,两天计算下来,或许也只睡了七个小时。
我在高铁之上断断续续敲下这篇文字,因缺乏睡眠,头疼欲裂。坦率而言,我仍然愿意去倾听他们愿意说的记忆,但我知道和我并无关系,也便因此不会有强烈而主动的兴趣。当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过去也和自己无关,那么还有怎样的历史可以引起他的好奇?
柒
比较愿意去相信的一个解释是:当你忘却,或者真正不在意时,是因为你已经做完了一切你能做的,而世界也已经没有什么能够给你。你不再亏欠,也无需奉献。
如果还没有彻底放下,那么就一定会有未尽事宜。规律就是如此,现在觉得无法排遣,而当失却的那一天,也绝对无从挽回。
「李家的改正纸」,就是那样鲜明的一个例子。
捌
因此我有一些侥幸,还有某些留存。在我的诗词摘抄本之中,记得还有席慕蓉的《暮歌》:
我喜欢�将暮未暮的原野
在这时候
所有的颜色都已沉静
而黑暗尚未来临
在山岗上那从郁绿里
还有着最后一笔的激情
我也喜欢将暮未暮的人生
在这时候
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
而结局尚未来临
我微笑地再作一次回首
寻我那颗曾彷徨凄楚的心
物转星驰,消弭海誓。不只,不只,应是归处自知
玖
只是归处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