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丹老师
拿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读到“要爱护儿童敏感的心灵”,读到沃洛佳和谢廖沙的故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为了关怀儿童,不仅要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要学会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来生活,把他们的忧伤、焦虑和为之激动的事情统统装在自己的心里,也就是像俗话所说的那样要“设身处地”。
反思我的教育初衷,我为孩子们的“设身处地”一直在行动,希望得到更有爱的效果。
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只按着某些具有抽象公正性的条条办事的审判官。教育者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和孩子们一样对周围事物有喜怒哀乐反应的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有时也会因一时不慎而犯急躁,但只要他是出于好心,孩子们是会谅解的。但是孩子们对教师冷若冰霜的不动感情的态度和冗长的说教,对他们总想站得比孩子们高一头而不为他们的事情动心的态度是从来不谅解的。
随着我对儿童内心世界不断深入的探讨,随着我逐渐学会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来生活,我越来越明确了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一条很重要的真理:在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时候,不应伤害他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不恰当的,没有分寸的关心,如果伤害了儿童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那么也会像直接的侮辱一样刺伤儿童的心灵。
要相信孩子,要从内心深处相信孩子,遇事先求源,一次激情的点燃,孩子们会永久记忆,一次盲目的错怪,同样也会。
9月20日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