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P242-262
主人公菲利普对自己的绘画开始失去信心,他想要放弃成为一名画家,他想寻求别人的建议,他带着画去找克拉顿想请他评画,但是克拉顿不干,他说“人们嘴上要求你批评,可是他们要的实际上是赞扬。况且,批评有什么用处呢?你的画好或者坏有何关系呢?”
然后他们对作画这件事展开了很长的讨论,克拉顿说“人之所以作画,是因为他非画不可。它也是人体的一种功能,就像其他的功能一样,不过只有少数人有这种功能。一个人作画只是为了他自己,否则,他就会去自杀。试想一想吧,天晓得你费了多长的时间,在画布上画了一些东西,把心血都倾注上去了,可结果呢?十之八九要被展览会退回来。即便被选上了,人们走过去也不过看上十多秒钟;假如你运气好,某个无知的傻瓜买下了它,挂在他家的墙上,那他也很少去看它,犹如他很少去看他的餐桌一样。批评与艺术家毫无关系。批评是客观的评价,但是客观与艺术家没有关系。”
“艺术家从所见的事物中获得特殊的感受,他非表现它不可。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用线条和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犹如音乐家一样。音乐家看上一两行文字,某些音符的组合就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也不知道这样那样的词儿为什么会使他想起这样那样的音符。此外,我还要告诉你为什么批评没有意义的另一个原因:一位伟大的画家总是强迫世人像他那样观察自然,可是下一代另一位画家又用另一种方法来观察世界,而公众不是以他本人,而是以他的前辈的眼光来判断他的作品。所以,巴比逊派教我们的前辈用某种方法来观察树木。后来又出了个莫奈,他用不同的方法画树,于是,人们便说:树不是那个样子。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树的样子取决于画家如何观察它们。我们作画是由里及表的,假如我们能迫使世人接受我们的眼光,那么人们就称我们是伟大的画家;假如不能这样,他们就蔑视我们。可是我们无所谓,我们并不看重什么伟大和渺小。我们的作品以后的遭遇如何,那是无关紧要的。我们作画的时候,已经从中得到了所能得到的一切了。”
确实,当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意义自然就存在其中了,至于旁人对它的看法如何,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这与我今天的感受很相近,外界的眼光,别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判断,甚至左右我们,是因为我们试图在他人身上获得一种“赞扬”“认同”,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所致,但是追寻内心最深处,问自己为什么的时候,也许才能开始摆脱“外”面的声音,开始问问你“内心”的声音,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一定是出于内心的一种渴望。所以追寻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过程中充盈内心,才是最真实的快乐和收获。
我也在追寻,把学习、工作、个人成长,放进自己的心底,让我也能犹如器官工作一样,去做这些事,让我充实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人生的枷锁》P279-298
做出一个英雄的姿势很容易,但要承担由此引起的后果就难了。
这是书里一句话,我很喜欢,因为它符合我现在的状态。做出一个样子很容易,但要继续维持,并承担它的后果,需要很多很多很多的努力,甚至你的努力只能增加,不能缩水,否则你的形象就垮了…
这也是我很害怕的一点,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足够的墨水,很多东西都受到自身的限制而异常的难弄,我以为的努力其实还不够不够,这个时候焦虑就会产生。所以,每次看到这句话,都会想起自己焦虑的内心,想做好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啊!
这能咋办呢?
唯有努力
制定具体有目标的计划
踏实去做
逼自己进步
然后等待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