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加倍珍惜、始终坚信、不断拓展和深化。回望过去,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村工作中,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农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场,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将现代化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农民,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落实这些改革措施,以确保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切实可行。
迈开“城乡融合发展”的坚定步伐,让中国式现代化走得更稳。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在此背景下,要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全体居民。
迈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稳健步伐,让中国式现代化走得更好。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精神富足。各地依托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让地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探索建立了不少有“文气”的地方文化空间。例如贵州石桥村,因古法造纸工艺制作古老、工序徒手操作而享誉国内外,被称为“中国古法造纸之乡”。石桥村利用古法造纸开发文创贴纸,设计元素沿用贵州非遗剪纸、刺绣、蜡染、银饰等重新再构。尊重传统记忆与元素,创新重建设计审美体裁,用设计去传承非遗文化,用可持续艺术与非遗相结合。
迈开“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笃定步伐,让中国式现代化走得更远。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持着一心为民的根本思想和态度,将民生福祉摆在第一位,增进民生福祉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服务的对象是群众,只有融入群众生活的一点一滴,想群众之多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干部与群众之间搭建“连心桥”,民生服务才能温暖更多群众的内心。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从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走访调研、抓住关键、因势利导,让村民关心的一个个问题,在大家的笑声中得到解答,让民生服务要真正落到实处。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把改善民生放在心头,把优化服务扛在肩上,定能迈向新时代民生服务的新篇章。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让改革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个农村家庭,让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在每一个农村角落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