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人物,他带领了我们中国走向了富强,但是他的早年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893年的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农人家中,但这个地方不过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子,与富庶江南还差得远。
当时是一个贫瘠愚昧腐朽堕落的年代,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是一系列的惨败与屈辱,可我们的老佛爷慈禧太后这时候竟在为她筹备60大寿。
但是外界的这一系列动荡与毛泽东的关系并不是太大,因为这里与外界还隔得挺远,毛泽东要面对的是他那个刻板的父亲。
他的父亲是一个很固执的小地主,因为这个位置是他父亲辛辛苦苦才爬上来的,所以他的父亲就让毛泽东也要做杂活,还把他送去私塾念书,但是毛泽东并不喜欢私塾中的那些刻板的儒学经典,他看的都是一些小说,像是《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后来他的父亲让他辍学回家,又让他做农活,但是毛泽东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总是抽着农活做完后的空档读书。
1910年为了管教倔强的毛泽东,他的父亲为他娶了一个比他年长4岁的妻子。
作为一个农民他的父亲其实给了他比较奢侈的发展,比如基本功还让他去念书,以及或许更加严苛的管教。但是这却让毛泽东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冲突,所以这时候毛泽东的选择有两个要么反抗,要么继续屈从。
最终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那古板的父亲,从他亲戚那里筹了一点钱就离开了湖南。
这是他的第1次转折,而他出去之后才知道慈禧太后已经去世了两年,而这时候革命正在兴起。
他投笔从戎,发表了高论,希望维新派与革命派联合,但是他的梦想却破灭了。
所以他意识到自己还很幼稚,第二军队并不是前锋。而那时候有很多个学校供他选择第1个是警察学校,可以改善社会的治安,第2个是肥皂专科,至少对中国的清洁文明有益,第3个是法政学院可以在未来做法官,第4个是商业学校,可以学习如何挣钱,第5个是省立第一中学是一个正规的学校,可以上大学。
毛泽东的选择让我们吃惊,为了更好的理解他,一个月换一所学校,但是到后来因为费用问题不得不终止。他也意识到自己更适合做老师。
在他20~25岁的时候,有两位老师在教导着他,而且他们还成立了新民学会。
这时候的毛泽东已经有了一些文化基础,那么他应该去哪里呢?北京是个好选择吗?
北京有着最新型的东西,最新型的文化,最新型的反抗的,但是北京是大教授,达官贵人的天下,他只是一个小鱼小虾。虽然在杨昌记的帮助下,通过李大钊得到了一个月薪八块,但是可以听课读书的图书管理员职位。可是在他,想要去和那些教授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却用各种理由推脱,他们都看不起他,除了李大钊。
所以说1913年他决定离开北京,因为这里并不是他的舞台,他要去找新的出路。
他可以回湖南他的家乡,也可以远赴法国去学习更多知识(尽管需要他自己去勤工俭学)。
又令人吃惊的是,在他看来去法国不过就是读书,而他读译文也是一样的,而且如果不了解中国是什么样子的,那学一堆条条框框的东西回来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决定回到他的家乡。
1919年5月4日他回到家乡不久之后,五四运动开始那时候是一战结束中国,也算是战胜国之一,但是却和战败国没什么两样。所以人民们开始反抗,学生不在上课,工人们也都罢工了。
那么在湖南的毛泽东能够做些什么呢?
民国时期,中国落后就是因为当时的军阀,他们只管自己不管国家,而其中湖南的张军尧就是最过分的一个。所以毛泽东借着自己在湖南的影响力发出了反对,并且借着自己的头脑写了很多的文章呼吸更多人的反对,他还创立了《湘江评论》,只是在发了5期之后,被张军尧的军队查封了。
眼看着湖南越来越危险,他知道只有得到人的帮助才能够成功,于是又回到了北京,但是依然没有人帮助他,只是读到了几本新的书。
1920年4月,他第2次离开北京去了上海,见到了陈独秀,陈独秀鼓励了他。6月他们得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成功,不仅驱逐了张军尧,自己还做成了校长。他带着新思想与恩师杨昌济的女儿结婚,还住上了一个很不错的房子。
但是在今年的11月又有一个新的人成为了湖南的新领头。
所以应该找一个新的出路。马斯克主义如何?
现在整个民国上下分为两个阶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统治者,就是古代那些帝王贵族,官员士大夫,现在是那些军阀。而被统治者从来都是资产阶级与农工。
所以说应该让最底层的人民来统治国家也就是共产党。
于是毛泽东以及其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同组成了共产党。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举动,因为他亲身的经历过被统治的感觉,所以他会为了百姓去着想,并且放弃了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