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东西会越来越伟大。
不知道用在此处是否贴切。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整本书,而读完之后更是积攒了满腹的话语,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救赎”,无疑是本书所围绕的主题。但却不仅仅是阿米尔的自我救赎,还有父亲对私生子哈桑的救赎,哈桑母亲临终前的救赎……以及更多的对自我亦或是人性本真具有的救赎。
故事的最开始,一个来自故国故人的电话将尘封的往事揭开。喀布尔富家少爷与哈扎拉仆人之子哈桑之间的生活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
阿米尔对哈桑存有友情吗?毫无疑问是的。尽管阿米尔经常欺负哈桑,经常让哈桑为自己顶罪,也不能勇敢的向其他人大声说出“哈桑是我的朋友!”,但是当哈桑被别人侮辱而伤心时,阿米尔会发自真心的安慰他,为他难过。当阿米尔在逃难中的油罐车里感到窒息时,父亲让他“想着一些美好的事情”,而阿米尔脑海中浮现的美好的事情是什么呢?是同哈桑在一起的时光啊!是那在星期五下午帕格曼一片开阔的草地上同哈桑一起坐在浅及脚踝的野草上放风筝啊!
是的,阿米尔是非常愿意同哈桑分享一切美好的事物的,但是除了父亲的爱。
他认为他所拥有的父爱本就寥寥无几,而当父亲对于哈桑几乎与他一样,怎能不令他不能接受?也正是因为这样,阿米尔有时会对哈桑莫名恼怒,去欺负哈桑、欺负哈桑的真诚——其实这无非是小孩子心性。
倘若他们的生活一直这样,倒也不错不是吗。
但是那个阿米尔刻骨铭心的日子——1975年的冬日——喀布尔的斗风筝大赛之日——哈桑帮他赢得父亲的爱的日子,终于还是到来了。
尽管在前文中也提到过放风筝、追风筝,不过在第六章才有较多的笔墨描写造风筝、斗风以及追风筝的情节。但是我注意到的是阿米尔所说的风筝是他与父亲之间薄如纸的交集,读到这里我忽然想,是不是所“谓追风筝的人”也有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求的意味呢。大概在这个时候是有的吧。当然,我再往后面读去时,那被阿米尔深埋在心底却一丝一毫都无法遗忘的“真相”,真正爆发开来——阿米尔所认为的自己对最好的朋友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在哈桑受到阿塞夫一伙的羞辱与伤害时,他却躲在角落里不敢出声。
阿米尔每次受到欺负时总是哈桑为他挺身而出。
而哈桑受到了羞辱,最需要他的时候,他退缩了。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哈桑并不怪他,一丁点儿都不怪他。
人生中说出的第一个字是“阿米尔”的哈桑怎么会去责怪他的阿米尔?不管发生了什么。
其实正如拉辛汗在给阿米尔的信中所说,事情发生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孩子,一个胆小的孩子。阿米尔的退缩放在一个孩子身上,谁又能不会原谅他呢?
但是阿米尔不能原谅自己。
在那之后,他每时每刻都在内疚与自责的煎熬中度过:
哈桑是为了替他追风筝——他用来去赢得父亲的爱的风筝,才会受到伤害;
哈桑总会保护他,他却不能为哈桑挺身而出一次;
哈桑甚至不会责怪他,哈桑的真诚更让他羞愧……
这些都让他无法面对哈桑。
因此面对想要修复他们关系的哈桑,阿米尔却想到了把哈桑驱逐,这样他就可以不用面对哈桑、那对他怀有无比真诚的哈桑。
事情果如阿米尔所愿。
在他的陷害下——不,他的陷害是失败的,但是哈桑知道了阿米尔想要他离开,所以哈桑选择了离开。
当拉辛汗在哈扎拉贾特巴米扬城外的小村庄里找到哈桑,哈桑那一连串的问题毫无疑问显示出他对阿米尔的关心与想念。是啊,哈桑选择离开,不是怪阿米尔,更不想离开阿米尔,他只是想要成全阿米尔,成全那个想要他离开所以他选择离开的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朋友。
直到离开都不愿意说一句对阿米尔不利的话,不管怎么被误解。
于是在那个雨天,阿米尔最后见到哈桑,那是哈桑永远的离去。
阿米尔坏吗?不是的。
只是他不能面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阿米尔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当他晕车时——这本是一件很平常也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在阿米尔心中这却是那么的令人羞辱,甚至他认为见到他晕车的人都会对他毫不掩饰的鄙夷。
正是这种敏感让他无数次对哈桑无理取闹,最后导致了哈桑的离开。
也是因为他的胆怯、敏感、他的一次次逃避,使得他将错误变得不可挽回。
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
可是阿米尔此后一直在悔恨的痛苦中度过。
尽管战争爆发,他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故国。
尽管他在美国遇到了爱人。
尽管他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
尽管他得到了一直渴求的父爱。
尽管他将这段记忆深深埋藏。
直到那个电话响起。
直到他能够面对自己过去。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于是他选择了回去,离开了和平的优渥的美国生活,回到那个战火弥漫的故国故地。
但是当他回到那里,却得知了一个更令他难以置信的真相:哈桑是他父亲的私生子!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
这更让他难以接受。
怪不得父亲会清楚的记得哈桑的每一个生日,怪不得父亲会为哈桑精心准备生日礼物,怪不得父亲在哈桑离开时父亲会歇斯底里:“哈桑哪儿也不去,这儿是哈桑的家!”,怪不得父亲无数次重复“要是哈桑也在这儿就好了”……
他终于明白,那时他觉得父亲对哈桑与他一样,是父亲想要竭力补偿哈桑。
他跑出拉辛汗的住所,他想再次逃避这一切。
可是他已经因为逃避失去了哈桑,他还能再次逃避吗?
他得到了父亲的一切,可是哈桑得到了什么?
阿米尔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的内心,当他向瓦希德兄弟说出“他是我同父异母的弟弟,我的私生弟弟”时,被偷窃的真相找寻回来了。
或许更早,当他答应拉辛汗回到喀布尔——那个令阿米尔难以面对的地方,找回哈桑的孩子之时,甚至当他离开美国,去找到拉辛汗,选择那条成为好人的路时,他便已经在面对自我、找回自我。
可是这会不会太晚?哈桑已经死去……不,一切都不晚,只要面对。
将负疚变成善行,而不是将罪行发泄,然后试图忘掉。
于是阿米尔回到儿时的记忆之处,找到了那“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
于是阿米尔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置于险地,只为找回哈桑的孩子。
那个很早以前胆小怯懦的阿米尔,终于变得勇敢。
只是他没有机会再为哈桑挺身而出。
还好他还可以为哈桑的孩子挺身而出。
更难能可贵的是,阿米尔愿意为哈桑的孩子付出真心,抚平孩子内心的创伤。
这不仅仅是偿还债务。
这是一种人性的传递。
哈桑愿意为阿米尔追风筝。
于是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最后,阿米尔也终于说出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阿米尔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追到了风筝。
那在很早以前被他的胆小怯懦抛弃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全部。
但不仅仅只有这些。
阿米尔不仅仅是自我救赎,还有为父亲救赎。
在阿米尔的自我救赎之路上,还有更多的人性光辉闪烁。
善良的瓦希德兄弟,无私帮助阿米尔。
花光全部积蓄为失去“家”的孩子们提供庇护的恤孤院院长。
……
当然也有着人性的缺点显现。
法里德害怕自己的孩子失去父亲,不敢陪阿米尔进入塔利班的房子。
恤孤院院长为了更多的孩子有时要牺牲某个孩子。
有的是人之常情。
有的却是不可抗拒的无奈。
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救赎的哈桑母亲。
也有无法救赎自己陷入黑暗的阿塞夫。
……
而更让人感触的是战争对人们的摧残以及宗教种族问题带来的磨难。
触目惊心。
战争发动了,因特网发明了,机器人在火星的表面上行走,而在阿富汗,他们仍说着纳斯姆丁毛拉的故事。
伟大的东西总会揭示一些深深刺痛人心的真相。
奈何笔力孱弱,不得不暂停于此,希冀有一日能思考的更多,能写出更多。
除此之外,还要赞叹一下作者与译者的深厚的文学功底。
那些让人心醉的场景描绘,那让人震动的心理描写,那一针见血的刻画勾勒……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勇敢的追逐自己内心的风筝,千千万万遍。
以上。
201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