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再读鲁迅先生的《风筝》,有些细节,仍觉值得玩味一番。
比如,鲁迅在写进入弟弟制作风筝前的心理活动:“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就是一句“弟弟曾在后园拾枯竹”,恰恰点明了弟弟儿时生活的枯燥乏味,单调,无可玩味。这样的情形,似乎也不比鲁迅小时候恋恋不舍的百草园有趣了。就这些,难道还不够残酷吗?对于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来说。
小孩子总喜欢有趣的事儿啊。就在这极度的枯燥乏味当中,便也懂得为自己创造点享受的趣事来。那便是要制造一只蝴蝶风筝来解闷。为自己童年增加点值得回忆的内容。
于是弟弟就跑到堆积杂物的小屋子里,坐在小凳子上,向着大方凳,做一个蝴蝶形状的竹骨,准备了做眼睛用的小风轮,用红纸条装饰,快要完工了的时候。被突然进屋的哥哥这个不速之客给发现了。
糟糕,果不其然,风筝被他破坏了一番,玩耍风筝的美梦又给破灭了。
弟弟这样苦心孤诣地想要给极其枯燥的童年生活,添点儿乐趣的色彩,风筝被毁坏,童年的天空幻想的那点儿色彩突变为灰色。弟弟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像人天天吃面条,偶尔来顿饺子或馄饨来调节一下一样的道理,况且弟弟连“面条”都没得吃,只得捡拾枯竹呀。
由此看来,无论是小孩子,还是大人,都同样的有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并为之去努力。
不管这种努力能不能成功或被认可,或终将化为泡影也罢!总之,都要为之努力改变一番,也觉无愧于心。
而当时的鲁迅哪里会懂得弟弟的心理美好想法,他极其粗暴地很快地就结束了弟弟不知花费多长时间,费了多少心血才将要完工的风筝,想要成功玩耍风筝玩具的美好想法变成了泡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残酷和粗暴呵!
鲁迅在文章里也说,当时的他将弟弟制作风筝,玩耍风筝,这样的行为看做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
是的,他确实这样认为。这样的思想主导了他几十年。但是他究竟反思过自己的童年没有?在百草园里的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遇见蜈蚣,摁住斑蝥,吃覆盆子,寻蝉蜕,折腊梅花等等,这些事情,看来不算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思想很厉害地决定他的行为的。
如果不去扩大眼界,便总也走不出自己认识上的偏差或狭隘。伟人是如此,平凡人也是这样的。鲁迅对于儿童的玩耍和玩具的人生正是如此。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多年以后,鲁迅在接触到其他科学书籍时,方才了解到弟弟在童年制作风筝,想要玩耍风筝,给他的童年增加点有趣的色彩,竟然是多么的无辜!而他的哥哥竟然认为,弟弟这样做是没出息的行为。
并且在破坏了将要完工的风筝之后,还傲然的走出,留弟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没有留心后来的弟弟怎么样。
看来,当时认为自己完胜后鲁迅是多么地决绝。而这也正是他了解了讲论儿童的书籍,懂得了玩耍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后便后悔了。
所以,他认为当年自己的一厢情愿剥夺了弟弟作为儿童那点可怜的玩耍权利,及对玩具的渴望,他对弟弟风筝的破坏,和自己认为制作、玩风筝是“没有出息的孩子的玩艺”这种思想认识,是对弟弟是无情的精神虐杀!
所以他心痛,惭愧到了极点。也许他是为自己当时的狭隘无知而心痛,惭愧!
不难理解,他就有了后来的想要解脱心灵的愧疚的想法与行为。事实总是用不如愿来惩罚当初自己的行为。但是弟弟的淡然一句“有过这样的事儿么”?便让他的愧疚无从得到原谅的机会啦!
所以,鲁迅一生都要背负着用精神虐杀弟弟的玩耍及玩具的惭愧之心吧。
如果没有看到那本书,也无从懂得这么多关于儿童玩耍及玩具的知识。
以上都是从细节描写,或心理描写的角度来展现作品的艺术性,使得作品充满了艺术的光彩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