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很多同学都说自己是从《看见》开始了自己的新闻梦,我便抽出了时间,将阅读《看见》这本书安排进了自己的计划中,当阅读完后,自己感觉对新闻、新闻工作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从前我只是浅显地认为,新闻便是将一线的信息整合发布,报道一些不法行为,宣传正能量人物事件,是社会的一剂强心药。看完《看见》后,我想起了高考结束填志愿时和表姐的聊天,表姐在一家报社的网络部门工作,负责妇联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她问我怎么想从事新闻这方面的工作,我解释因为我想要将自己看见的、知道的事实记录下来,将它展现到大众眼前,让人们了解这件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将那些被尘封的事实揭露出来。表姐说很多刚进单位的实习生也都是一腔热血,抱着正义的新闻梦,在工作了几个月后便被打击得开始怀疑自己的初心。当时我也是一笑置之,年轻的我们总相信自己是最特殊的一个,是能够坚定追求梦想的斗士。而《看见》这本书,敲响了我,它从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借她的那些工作经历,向我展现了毕业后我将进入的工作环境,剖析了我无法理解的那些行为,更让我知道了新闻工作者到底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
网络上评价《看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看见》记录了十年间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药家鑫事件等的记录,文中不仅仅是对这些事件的描述,还有柴静自身在刚接触这件事,了解这件事,进入这件事心理的变化,随着她的一步步接触,我也看到了处理一个新闻事件的过程,它不像我所想的那样收集资料、整合发布这样简单。它所触及到的方面十分广阔,所涉及到的人、单位、组织都很复杂,仿佛让我提前进入了实习阶段。一个新闻事件资料的搜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顺利,联系曾经有记者被害的悲惨事件,新闻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高危职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配合工作,并不是每一句话都是真话,在处理消息时,新闻工作者的情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做新闻时,要绝对的客观,要排除个人感情色彩,不然餐掺杂个人情绪的报道与网络上那些不怀好意的引导性文章便没了区别。
跟着柴静,我还了解到了每一个新闻背后,都有着一段又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事件都有难言的起源,有来自无知、来自家庭教育、来自社会压力,这些都是现目前我们所涉及到的难以解决的道德情感类问题,这不是一时半会所能形成的,也不是一次报道所能化解的,在做新闻时,有更多的无奈与难以释怀。“眼见背后有思考”,是《看见》的特点。柴静说,新闻要客观公正,所以记者是旁观者,不能感情用事。但真干了这一行,却发现一不小心,原本端着的“客观冷静”稀里哗啦碎了一地。因为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也因为人性的复杂性。柴静说自己“关心新闻当中的人”。因为记者也是人,在交流中难免动情。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对于非典那一段艰苦岁月的记录,空荡荡的街道,躲避检查在城里逛了一天的面包车,前线记者们在旅馆休息、无法预知自己是否会感染的一个个难眠夜,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之下,每天出任务是依旧是义无反顾。我有想过跑新闻会比较辛苦,但未曾想到会危及生命,我细细思索,如果在那个时期,我是这样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是否有勇气如她一般,答案是我还没有做好准备,我的能力与素养还未达到这个境界。
柴静在书中还写到她的任职经历,在前辈的指导下的一步步成长,思想上的成长让她对于新闻更为专业。而这也是我以后必将经历的,需要花费时间汗水才能换来的成熟。
其次,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具备独立完成新闻工作的能力以外,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要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探寻问题。要找寻出最适合自己的挖掘新闻的方式,也是最适合报道事件的方式,这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所以应该具备的。
许许多多的业界人士与知名人士对这本书进行了肯定。
主持人崔永元说:“《看见》不仅是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群体人的记忆,甚至有可能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编辑刘瑞林说:“《看见》这本书不同于一般名人出书。它是纪实,也是文学,是个人传记,也是社会变迁的备忘。读初稿时,我就迫切希望我的女儿能读到,对于了解中国,对于个人成长,都有启发。”
作家张立宪:“关于这本书没有更多要说的了,她现在已经完成了,接下来要交给读者,她的好和遗憾要交给读者,这里面有她作为一个职业人所经历的事情,现在又提倡新闻专业主义,包括小柴平时聊天的时候也经常会提到心目中的偶像记者、偶像主持人,也会谈到别人是怎么来做采访、怎么做主持、怎么做新闻的。但是这本书并没有描述像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明星的书一样,描述新闻专业领域做的有多么好,她描述的是要想把新闻专业主义做得好是多么难,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比较好的一点。 从我目睹这部书稿漫长的写作过程,我想把文章写好、写得多么好,可能这部书里面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至少我体会到的是要想把文章写好是多么难,小柴给了我们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在我周围阅读《看见》这本书的人不在少数,每次一提及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它对于我和我的朋友起到的,是一种良好的思想引导,让我们对新闻有了更为全面、更为深邃的思考,也完善了我们一部分的思维,阅读这本书我们所获得的是成长。这是一本我会珍藏的好书。阅读之后,我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还很多很多,但更加确认了自己所要前进的方向。
虽有坚石,前人亦往之,吾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