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是个极具特色的作家。
她的作品饱含岁月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祖国怀抱的她还是异国他乡的她,无论是处于年少懵懂的她还是容颜濒垂的她,无论是沉湎幸福的她还是饱尝辛酸的她——她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约而同地弥散着生活的五味陈杂。
正是这种五味陈杂,让我在刚上大学的无所适从之中,寻找到一座寄居心灵港湾。
那是两三年前,当懵懂少年对大学的完美幻想逐渐破灭之后,绝大部分人都选择在宿舍醉生梦死得过且过,而我总是无所适从,迷茫占据心灵的主干道。平日爱好骑车却又不能总是骑车,直到连续往返宿舍与图书馆之间时,内心的波涛汹涌方才有所好转。也正是如此,我才在久闻其名后终于遇见三毛。
三毛、以及三毛的书毫无疑问是迷航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少年人找回生活的原有热情。她热情大方,自由放纵,将自己的见闻见识跃然纸上——那惨淡童年的非凡经历、那只身求学的孤独寂寞、那久居沙漠的光怪陆离、那辗转多地的跌宕起伏。还有那种化悲痛为力量,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能实在让人钦佩。
只用一眼,仅仅一眼,我就被三毛的文字吸引从此不可自拔。
三毛能够如此富有魅力,绝大部分要来源于她童年时代的桀骜不驯。当几岁的孩童还在为着争抢玩具而嚎啕大哭时,幼年的她已经抱着书本进入另一个精神世界。她说当时的她无论好书坏书,只要是书便一股脑儿地囫囵吞枣,所以她笔下的故事能够让老师泪湿眼眶,她的文章从来都是作为班级范文。这世上绝大部分的成功绝技不是仅仅依靠天赋。
在这与世无争的大学校园里,偶有几个沉湎游戏不可自拔的人对我说:“其实我以前看过很多的书啦!”他说话时趾高气扬,只是行动却是大相径庭。我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或者今后的事业高度的差距,也许就是当初一本书的厚度。当然读书绝不只是为了功成名就,也可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者提升内在。读书可以是一种生活习惯,也可是终生相伴的良师益友。
三毛喜爱读书,尤其深爱红楼水浒,同样也青睐贾平凹。她说红楼水浒在她一生之中,阅读次数绝不少于三十余遍,且每次都有截然不同的经历感受。正如我喜爱《罗生门》,《平凡的世界》,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一般,读一遍不够总想再读一遍。我为《罗生门》的生动笔法而感染,被《平凡的世界》里的艰苦生活以及纯真爱情所触动,更痴迷于金庸武侠小说中王图霸业尽归尘土。三年以来这些书总是被我频繁翻阅,每次都是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好读书,读好书,恐怕这份心情与三毛相差无几。
而正是沉浸在经年累月的浩荡书海中,使读书者头脑灵活,让她笔法自然,令她将在异国与世无争的岁月化作可喜的散文。对整日身陷在名利争斗的漩涡中的人,自然渴望寻找到一处“世外桃源”,自然心里喜欢三毛的清新素雅。大概这就是狂爱三毛的根源。
三毛那匆忙而精彩的一生之中,著书不多但本本都是精品。性格张扬的她没有写过传奇小说,而是将生活加以辞色,平淡无奇地铺展开来。是自传,却又不同于自传。她的自传是跳脱于传统的呆滞古板,在保留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动之以俏皮,赋之予情感,令人翻书不仅仅是在看书,而更像是在欣赏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
诸多散文作品实在乏善可陈,令读者毫无征兆地产生移情之感。《芳邻》让人不知寂寞滋味,《悬壶济世》实在胆大包天,《沙漠观浴记》是一股清流,《天梯》则是不走寻常路线,《卖花女》真是让人欲罢不能。《死果》令人对神灵事件心生敬畏,《沙巴军曹》提起总会心存芥蒂。《哭泣的骆驼》以及《哑奴》让人看到人性崇高伟大与自私残暴的极端对立。这些都是对生活朴实无华的描述,只是每次品读,那份沉重忧伤依旧如此鲜明。
《江洋大盗》古怪稀奇,犹如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二读颇见玄机,三读之后,在文章中的那种真情实感便喷薄而出。《安东尼,我的安东尼》那份简单而真挚的感情令人为之动容,少年人一般很难与人相处,而与鸟相处情谊却也难以持久。《沙漠中的饭店》机智逗趣,能将猪肉干说成是“药”,把粉丝说成是“雨”,将小黄瓜当做“小冬笋”,这种生活情趣油然而生。《素人渔夫》简洁明了,两人精打细算过日子,常去海边捕鱼捉蟹,用几十美元的价格将鱼卖出,又用数倍的价格吃回来,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实在忍俊不禁。《荒山之夜》惊险离奇,原本看文的人被其生动的描述感染而神情严峻,命悬一线最后化险为夷,结果还是不知悔改,其中颇有“吃一堑,不长一智”的味道。无论如何,这种生活滋味绝非一般。
《西风不识相》与《亲不亲,故乡人》极其相似。《西风不识相》中讲究中国是礼仪之邦,面对外国人处处留情谦让,殊不知得一个尺便会进一丈。《亲不亲,故乡人》却是讲中国人如何嘲笑同胞,上厕所又从来不冲等不文明行为,他们丢的是整个国家的脸。
其实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会无可避免存在这种细枝末节,毕竟我们身处在这种社会背景中。正如我们身边向来充斥着言而无信的人,大多时候说出的话要么博取红颜一笑,要么只为娱乐大众。我亲眼看到一些外表出众的青年人在火车站毫无征兆地扔掉垃圾扬长而去,如何在一个集体中挂名不做事,如何三天两头地去经历全新的感情。可以说,任何人所闻所见的不文明现象都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这种自古以来社会的弊病,就像蛀虫一般牢牢攀爬叮咬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上。
作为一个普通人,要想完全阻止或者杜绝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我们完全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丑恶的面目揭露出来,就像三毛一样,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这是三毛文章的又一特点。
三毛的每篇文章都是一杯风格迥异的鸡尾酒,总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清爽滋味。三毛文章传达给人的,不仅仅是一份对生活的深刻描述,还有那份真挚情感,那份对生活的爱。
每当自己提笔写文时,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向三毛的文笔风格靠近——我常常将一段分为几段,习惯描述生活,甚至不断在写作手法上向她学习,向她靠近。企盼笔下能出一个三毛的影子,妄想“依葫芦画瓢”将生活刻画地入木三分,可往往是学得个龙头蛇尾,不成样子。但沉醉其中的这份心情,却与三毛如出一辙。
“夜里睡了又醒,醒了又睡,这个点怎么也睡不着了。想起二十六年前的此时此刻,三毛选择离去,去天国寻找她的荷西。六月和十二月,被他们的故事吸引,我同样变得感性——可没人告诉我,这是一团死结。”
去年的某个夜里,百无聊赖的我写下这么一段话语。当时内心极度渴求为三毛这个良师益友写些什么,一番苦思冥想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我将这份渴望埋藏了半年有余。
三毛——这位如昙花一现般的风情女子,其魅力足以让每个了解她和想要了解她的深深痴迷。时常对朋友说:“读读三毛吧!你绝对能从生活中找到全新的意义。”我甚至还给发小不断推荐,企盼过早结束学业的她能够成为第二个三毛,毕竟她们都是那么的桀骜不驯。
我们撇开三毛的散文作品暂且不提,她的人生经历本就是一场高潮迭起,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她终其一生都走在流浪的路上。纵使她的身躯而今已然离去二十六个年头,但她的灵魂始终跃然于纸背之上,时时刻刻不在与了解她和想要了解她的读者进行灵魂交流。我们从她的文字足迹一路拾级而上,从宝岛台湾到西班牙,从西班牙到沙哈拉沙漠,再从沙哈拉沙漠到她曾抵达的每个地方。有三毛足迹的地方,也自然有过三毛那动人心弦的故事。
我同样十分渴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踏上三毛曾经走过的路、跟心爱的人一起。
倘若你爱好读书,又不知从何读书,甚至读哪类书。不妨千方百计去读读三毛,去体会一下这个深居沙漠热情似火的女子,去触及一番饱经风霜孑然独立的女子。没准你就能因此热爱生活,甚至更爱生活。
——20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