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过来,天空飘起了小雨,无声,细细密密的,不一会儿就打湿了地面。
这种天气的12月特别清冷,说不上刺骨的寒冷,但是足以让人冷得很清醒。
哪怕之前不知道,一旦你打开网络,手机会告诉你: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
我历史特别差,也很健忘,所以每年都要复习一遍: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六朝古都遭受了历史上空前的黑暗的令人窒息的六周,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欣欣很崇拜约翰·拉贝,很尊敬张纯如,在南京的时候我也跟随人流走进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你知道吗?在外面等候的时候,大家排着队也会说个无关痛痒的笑话,像是在任何景区门口等待入园时平常的场景。
可是,你知道吗?当大家走进纪念馆,看到那个醒目的300000,每个人都异常的沉默,连脚步声都轻轻的,好像怕惊扰了长眠于此的亡灵。
那是300000个生命,六个星期,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他们可能是勤劳的父亲,可能是善良的母亲,可能是爱美的姑娘,可能是正当年的小伙子,可能是挂着鼻涕的小朋友,可能是拄着拐杖的老奶奶,甚至可能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在那最黑暗的六个星期里,他们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
生命何其脆弱,而只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隔着玻璃幕墙依然可以看见里面的白骨,看得见幼小的孩童小小的头骨,看得见子弹穿过的空洞,看得见刺刀留下的痕迹,那么多那么密集地堆放在一起,在这些赤裸裸的骸骨面前,所有的语言都苍白失色,那些冰冷的历史直直地砸过来。
遇难者名单刻满了两边的墙面,密密麻麻的字,有一些甚至没有名字,留下的只是某某的大伯,某某的叔叔一样的称呼,他们中的很多很多人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痕迹就是一个名字,因为他们整个家族可能都已经遇难了。
走在那些图文史料中间,那段不容置疑的历史一页页展开,那么残忍、那么血腥,“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到底是怎样的力量支撑着张纯如一遍遍翻阅文献,一次次记录,我们已无从得知。因为她出版的算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了一段历史,而她的生命也永远地停留在了36岁。
知乎有个问题:南京大屠杀与中国国民有什么关系?有个高票答案写了这样一段话:
大家都在同一辆车里,如果一个人绝望,那么所有人都不安全。所以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我。
目前大屠杀幸存者已仅剩100余人,并且年事已老,活下来的他们每个人都背负着血和泪的噩梦一样的记忆。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总有一天,当所有的幸存者都坚持不住了,我们熟知的这些都只会变成教科书、纪念馆里的资料和图片,但是真相永远不会沉没!
愿我们无需记起,也从不会忘记,那些为家国山河英勇奋战的将士,那场令人窒息的人道主义灾难,那个“落后就要挨打”的训诫,以及吾辈当自强的信念。
愿逝者安息,愿历史铭记,愿南京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