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离真正意义上的正式开学还有一天,但作为一名新手高三教师,我们已经正式上课一周啦!想想返校前几天的焦虑,再看看现在压力感满满同时也劲头十足的自己,不禁想到我对学生说到的:“你努力学习的样子,真美!”这句话,我也想对我自己说。
回望过去这一周的补课,焦虑、紧张、忐忑、后怕、感动、充实、惊喜……当我的喜怒哀乐因学生而起,当我的生活围绕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展开时,虽有累,但不觉悲苦。
还记得第一天补课的时候,我自认为备课充分,甚至为自己精心挑选然后再穿插进教学设计中的高考题而沾沾自喜,然而,“意外”却不期而遇……为了让学生辨证地看待内阁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内阁的特点,我选取了这两道高考试题,据此进行对比分析:
在出示第一道高考题后,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都认为A选项是正确答案,而我不知为何,却以为正确答案是B,所以我还这样调侃学生:“我们班的同学这么整齐划一吗?如果是高考的话,很遗憾你们就这样丢掉了4分啊!”就在学生失望叹气之际,我显示出正确答案并准备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显示出来的答案竟然是A,学生们大声欢呼他们选择出来的是“内阁权势强大”这一正确答案,而我懵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我把答案打错了?就在这充满着尴尬的气氛中,我又快速地读了一遍题和这两个选项,我也开始对“皇权受到严重制约”这一说法存疑了,觉得“内阁权势强大”这一说法更为合适。但正确答案究竟是什么?在此时此刻,我无法确认。另一方面,以往也有上课讲题讲错卡壳的经历,我也都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但这次,在无法确认正确答案之前,我只好将此题搁置,告诉同学们留待下节课再来揭晓答案。
这节课剩下的时间,虽然学生没有质疑我,但或许是自我内心不安,我始终觉得他们的眼神里透露出对我的不信任,所以,后半节课的我是慌乱的、忐忑的,甚至语言的表达也多了几分不顺畅。终于捱到了下课,回到办公室,我猛然发现,汗水早已浸湿我的衣衫,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我的心虚吗?于是,我立马打开自己的备课资料,找出了那道高考题,正确答案真的是A!积压在我内心的这块重石终于落了地,但我想的是,明天上课,我能正式给他们认错啦!但是,这个错要怎么认?如何将我错误的解题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素材呢?思虑一番,我将这两道高考题及其答案设置进行整合,进行了如下解释:
同是皇帝明神宗,不同是两位内阁首辅,这两位首辅有什么不同?——张居正权势较大,而申时行权势相对较小,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皇权面前,内阁的权力是不稳定的,究其原因,内阁权力不稳源于其本身的性质——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因掌握重要的票拟权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帝的权力,但“严重制约皇权”夸大了内阁的权限,因为内阁的职权大小毕竟由皇帝旨意决定。
于是,在第二天的课上,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虚心认错,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将这两道题重新进行了解读,看到学生满意的眼神,我终得心安。或许在大多数学生眼里,老师所讲述的就是权威,相应地,老师是不会犯错的。对此,我从一开始就这样告诉我的学生:“我和你们一样,面对这些知识,都在经历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也会犯错,你们会犯的错我也会犯,你们不会犯的错或许我也会犯。”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学生对我的教学风格已经很了解了,我乐于接受他们的质疑,他们也乐于对我的疑难施以援手,就这样,我们早已超越一般的师生关系,而更多地,我们是并肩前行、彼此温暖的战友。
虽然高三新学期尚未正式拉开帷幕,但是我们为备战高考的复习在高二下期就已经开始。回望过去几个月的上课经历,我始终存有许多困惑——高三的复习课应该怎么上?把以往高一高二的详案、课件拿来再次使用、炒冷饭吗?如果补充新的内容,我又当如何将其融入到我的教学设计中?教案要重新写吗?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
回望过去这几个月,我深感复习课的难度远远不亚于新课,都说高三是枯燥的、紧张的,可是我那群早已习惯了生动有趣历史课堂的学生们,怎么能接受枯燥无味的纯知识灌输呢?我想,这既不符合我的教学风格,也不符合对高三学生深度思考的要求,于是,我必须整合出一套属于我自己的高三复习课教学策略。经过几番摸索和经验整合,我发现,在这样的复习课上,学生不觉枯燥,我也教有所得:
首先,逻辑衔接。从高一开始,我在备课写详案的过程中,一直坚持“死磕”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性,因此,打磨过渡语往往成为我在撰写教案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但也正因为自己的坚持,让我对行云流水的课堂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而到了高三复习课上,对于知识重难点的遴选,对于教学内容的增删,原有的教学环节时常需要做出调整,因此,有时我需要重新设计衔接环节,以确保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严密。
其次,有效设问。我的历史课堂,往往是由诸多问题情境串联起来的,但是我以前常常忽略了问题设置的艺术,因此,“问题数量过多”、“问题过于简单、难度较大”、“问题本身没有价值”、“问题的设计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设置没有层层递进”……在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注重自己课堂问题的设置,在《优质提问教学法》这本书的指引下,我坚信好的问题一定是提前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不是在课堂上临场发挥出来的,这在高三复习课上尤为重要,因为高考更多的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优质的课堂提问则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回顾知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推手。
再次,着眼高考题。其实,从高二开始,我就借鉴前辈老师的做法——在课件中穿插相应知识板块的高考题,以突出重点。到了复习课阶段,我继续保持着这一习惯,但令我有些困惑的是,如何将高考题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我的教学设计中,避免生硬呢?如何有效降低学生对高考题的畏难情绪、进而提升他们对高考题的好奇心呢?如何变高考题本身为教学素材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本身具有的教学价值呢?例如,在复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课时,现有教材并未对有关晚清政府的外交方面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述,但是高考题中却有涉及,尤其是2018年全国一卷、二卷居然都出现相应的试题,于是,我尝试着以这两道对比性较强的高考题为切口,在课堂上适当补充晚清政府与近代外交的内容,并进行了如下解读:
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正视自己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在外交方面也设立了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而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则认为同外国的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因此,对于第一题,结合“19世纪70年代、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些关键信息,不难得出“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这一正确答案。而在这一答案背后,是晚清政府近代外交体制开始建立。对于第二题,结合“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清政府却无所作为”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这一正确答案。高考题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选出正确答案,而在于将其价值最大化。
于是,我针对这两道看似相悖甚至有些矛盾的高考题,设置了如下问题,力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既然晚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开始建立起近代外交体制,为何二十多年过去了,到了甲午战争时期,却说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呢?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的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进程?
问题一经抛出,立刻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一些学生给出了我这样的解读:“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受到西方外交观念的影响,但清政府此时尚未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之封建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因此即使是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对于近代外交的具体原则、策略及其实际运用上并不熟悉。”对于这个答案,我颇为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设问,重点不在答案的标准,而在于能否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两道高考题的运用是成功的。
最后,我想以我在开学前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培训上的感悟作为本篇教学反思的结尾。有温度又不失深度的张军主任说:“我们要做一个核心素养下的深度教师”。我想,一个深度教师应该以深度学习为基础,因此,在新的一学期,希望自己能坚持阅读、坚持反思、坚持写作,热爱并深钻自己的专业,努力活成学生的榜样!
深邃且睿智的高成洪校长说:“虽然我已满脸皱纹,布满老年斑,但是面对那些十二三岁的初中生,我在走上讲台前依旧内心恐惧,我每天要想尽办法来吸引他们。”我想,一个年近退休的老教师,一个平日被诸多琐事缠身的校长,尚且对教育、对学生怀有如此深沉的爱,我又有什么理由懈怠呢?况且,我本身就是多么喜欢教育这一事业、喜欢历史这一专业、喜欢学生这一群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