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后,我想,我会感谢这个让我如此迷茫的时代。
前几天,和原单位几位要好的同事小叙。原本嘛,要好的朋友相聚,都是喜欢抱怨抱怨,大家喝酒吐槽,缓解缓解压力,第二天在精神百倍地去工作,但是这次,似乎有一些不同,大家不再抱怨了,反而都陷入了一种无奈的情绪当中。
原同事Y说:“以前经常吐槽领导、吐槽单位,但后来发现,领导也很无奈,在这样的单位中,混混得了。现在每天上班就是糊,糊完了工作等下班,赶紧回家。”
这似乎体现了相当一部分同事的心态。
01
十年前,因为公司搞财务集中,我们有13个当年的毕业生同时进入了公司财务部门。在当时看来,那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朝阳行业、公司又是行业翘楚、体制内稳定,各方面看来,都是一份光鲜的好工作。
在刚进入公司的几年中,同事们都激情飞扬,虽然也会抱怨吐槽,但心态是积极的,想努力把工作做好,希望通过努力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但由于是在体制内工作,被体制的窠臼所束缚,每项工作的基本原则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了几年,激情基本消失了。
我也是差一点儿陷入这样的环境中,想安安稳稳,了此一生得了,但我碰到了以罗胖、Spenser为首的一众新媒体人,以及这个令人无比振奋的时代。
混吃等死的人,终究会被时代所摒弃;接纳现状,并积极提升自己的人,永远不会太晚,他们会拥抱这个时代。即使是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这种情况其实出现过了好几次。
02
上世纪90年代中旬,当时我在念初中,经常听见新闻里播报,XX工厂倒闭,工人们下岗。
看到电视新闻中那些拿着锅碗瓢盆回家,以后没有工作的叔叔阿姨,我心中有些感慨,他们以后靠什么赚钱吃饭呢?
其实后来的新闻有报道,那些下岗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被逼下海做起了小生意,其中少数头脑精明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被逼下岗,对当时的他们来说,肯定不是好事。但是如果下岗之后,他们沮丧消沉,过了这么多年回想起来,没有下岗,就没有之后的他们。
03
2001年左右,我妈因为办公室政治,被挤出了原来的采购岗位,要调她去维修部门,这个落差很大,她很失落。
当时我正在念大学,刚看完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我用书中的案例安慰她,“当原来的奶酪没有了,我们失望、沮丧都无济于事,我们应该去寻找新的奶酪。”
她接受了现状,去了维修部门,好好地做了几年,在部门内部也是先进职工。
后来从单位退休后,她又学习了会计、出纳的技能,并考了报检员的资质,去了亲戚的外贸厂里,又干出纳、又做外贸报检,一时间成为了厂里的风云人物,深受厂里小年轻的钦佩。
被挤出了采购岗位,对当时的她而言,肯定是个坏事。但是,如果她因为这件事而消沉,就没有办法做到在职业生涯结束之后,仍然做得风生水起,充实人生。
04
2007年,硕士毕业后,因为机缘巧合,我离开了自己无比喜爱的北京,来到南京工作。
很长一段时间,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特别是看到北京的同学们,因为机会更多而青云直上时,我几乎抑郁了,觉得自己在一个二线城市,又是个毫无上升机会的大国企,这辈子就这么完了。
这个消沉陪伴了我几乎十年,直到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05
这个互联网时代,拉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也让我们看到了无数普通人的成功。
我看到了象山Spenser,破釜沉舟离开教师这个铁饭碗,去了香港,通过写公众号链接众人,构建自己的产业链条。
我看到了无锡彭小六,深陷三线城市,却利用周末时间辗转于长三角的各个城市,和牛人链接,执笔走天下,成为简书头牌。
我看到了从深圳机场落魄起飞的咪蒙,原公司破产,但仍然怀揣梦想,和旧同事挤在北京的出租屋中,奋笔写作,终写成宇宙第一网红。
06
在这样的浪潮下,我也很迷茫焦虑,自己的路究竟在哪?不主动变化,迟早也会和下岗工人一样,被逼变化。
2017年初,我鼓起勇气从体制内离开,进入了另一家朝阳行业的公司。
新公司今年的效益很好,作为个体来说,薪水很不错,但我深知,这些不是我自身成就带来的财富,工作这么多年,除了专业,我并没有真正可以拿得出手的技能,以确保自己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不落后。
我想到了写作,这么多牛人,都靠写作出名,我如果也开始写作,肯定比现在更有机会!我参加了007,每周都写,逼自己一把。
07
开始写作是好事,但写作能力迟迟上不去,这也是令人着急。
纠结时,我看到了S商学院的写作社群,犹豫再三,终于最后一天完成了报名。听了两次课,醍醐灌顶!
但另一方面,我也深知,S叔教的是技巧,能否熟练掌握并真正为我所用,还是要靠自己不断地践行。
每个人都会陷入谷底,优秀的人会顺势把握时代机会,愿我们都成为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