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徒婉儿
现在家庭中,不会做家务的孩子,比比皆是。
现在家庭中,不让做家务的家长,比比皆是。
现在家庭中,不努力学习的孩子,比比皆是。
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教育成长包括学习问题上提出一堆焦虑,大概汇总:孩子没目标;孩子干什么都没动力;孩子比吃比穿,不懂感恩,不承担责任,甚至孩子早恋……流行词语还出现“躺平”、“佛系”。
朝气蓬勃孩子们,青春活力四射,他们犹如春天的小树,抽枝发芽,他们犹如上午的太阳,耀耀生辉。为什么就佛系了?怎么就无欲无求了?
原因在哪里?
如何培养孩子有梦想,用梦想提升动力?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做什么孩子学什么,父母说什么孩子说什么,这叫言传身教。
不是孩子没目标,是他们物质极大丰富。不需要自己努力、拼命、上劲,甚至孩子刚有一个某种想法,家长就立刻行动,给准备齐全了,路也铺好了。还努力什么?自己跟自己较劲玩儿?不是孩子不负责任,是家长不给他们负责任的机会。孩子对未从事过的事情充满好奇,他们也渴望跟家长一起,端端盘子,扫扫地,收拾一下东西,甚至一起玩水洗个小手绢,可惜,条件不允许啊!还没动手,家长各种理由来了:别动,碰到你!别动,东西别摔着!别动,你弄不好!别动,不用你,你抓紧时间学习去!所以,孩子们精神极大匮乏。他们转身走了……
而孩子们,恰恰没有去学习,哪怕人坐下来了,心也没有在学习。因为孩子们是被动地接受安排,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角色。缺乏角色意识,他们会缺乏主动性,他们的学习常常陷入被动和不知所措。对孩子们来说,开阔视野和格局,不只是看到大千世界的缤纷多彩,还要建立自己独特的知识系统、认知系统。这些系统才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学习的态度。而自我认知恰恰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加深的。
一个家务活,孩子参与了,他们知道父母辛苦工作还要做家务照顾他们,他们会学会分担,学会提高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的认知,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感恩。他们会觉得:我在家里,存在有价值,我的家里因为我的存在更有意义。我有参与感、成就感,我们一家人可以共情,可以分享,可以一起努力。这样,我们家庭成员之间就会关系越来越亲密,家庭氛围就会越来越和谐。我是家庭一份子,我有责任,我是父母小助手,我很自豪!
这份成长的陪伴,让孩子学会独立的同时,学会责任与担当,会帮助孩子培养建立起他们的人生目标,让孩子有家庭归属感,让他们人格得到健康成长。这样有梦想的孩子的培养,需要父母放手,需要父母信任。
这样的孩子,学习有动力、人生有目标、做事有尺度、待人有礼貌。他们怎么会躺平呢?怎么会浪费自己大好青春呢?所以参与家庭劳动,不仅仅是在劳动,更不是耽误学习浪费时间,而是意义深远的自我成长,梦想的自我实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