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交往,其实是一种同频共振。有些人一见面就会心生欢喜,有些人莫名就会厌恶,没有原因,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气场的对应。书法临摹也是一样,最后写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是否与字帖相应的气韵。
每一个痴迷书法的人,都有很多故事。有些人历经沧桑,醇厚的颜体往往是他们最钟爱的;有些人身为女儿身,却有着男儿般坚毅的个性,这些人往往一入到“二王”,就会视若知己;还有些闲云野鹤,崇尚道法自然的,往往最爱魏晋摩崖石刻。字如其人,本质上是一种气的传递。
物质都有自己的波长和震动频率,我们知道艾灸和暖水宝同样是发热,效果却是迥异。因为渗透性不一样。艾叶和人体的震动频率最接近,最容易被吸收,所以艾才有“爱”的感觉。所以每个人潜意识中都在寻找属于自己震动频率的人和物,如此才能和谐共振。
书法负载了很多信息,任何书法作品,既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体现,也与性格、脾气、审美、追求、经历等有关,历史上的书法大家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选择临习古代碑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与古人“同频共振”的过程。个性张扬的、中和内敛的、朴实醇厚的、俊逸潇洒的,最后汇聚成一种自己喜好的气韵。
书法的气韵是内在的,也就是文化和修养的深厚底蕴。气为气质、气势,韵为节奏、规律。气韵是看不到的,但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是看不见的一种东西。也可以叫做神采。“书之妙道,形质次之,神采为上”,这是书家创作累积到一定程度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如颜真卿中年时期和晚年时期作品的差异有着逐渐从外放到内敛的变化。
书法学习,需要跟老师学一些方法和诀窍,但最根本的方法和诀窍是师法古代经典名帖,通过临习,寻找与古人的“同频共振”,这是学书法的“第一要务” ,也是步入书法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