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很久的鄠邑之旅终于开启:
9:41骑车
1000汉城南路五号线
1007三站地铁到阿房宫南1013
地铁出站不刷卡、直接排队上火车
1045发车
1045准时发车。我对面坐的是一对中年夫妻,农村人的样子。男的夹克里面穿一酱黄色t恤,从敞开的外套可以半看半猜出胸前图案:大字“战狼”,小字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女的穿一细网眼外套里面是白t恤有一个熊猫图案还与一些英文字,但胸前抱一只黄色皮包挡住了图案。男人晒得黑里透红方脸微胖;女的扎一马尾,圆脸不好看,黄黑色的脸更黄黑色的脖子,额头眼角有细碎的纹路。最近中年老年被网红们搅得很乱。但年龄我是不知道的,应该不到40岁。我听到他们谈论孩子的上学问题。我质询了乘车的方法,本想再问问户县好玩的地方,大厅中知道他们不是户县人,是去户县办事的,便没有再问什么。车厢里的环境不错,除了老坏人们的叫嚷没有什么不好的了。刚才经过了这次旅行的至暗时刻。十点二十出地铁,找不到出站刷卡口,问工作人员才知道可以直接排队上火车,下火车后再刷卡就可以了。问对坐的人知道大约6元左右。方便。便宜。半小时就到了。
车外的美景被车内的爷爷奶奶吵的失去了颜色,也许大爷们过于兴奋,也许大妈们听力减退。我右前方的大爷们和背后的大妈们的声浪像山一样给人巨大的压迫感。在他们家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音量,我知道在小区里一定是的。到站了,只有25分钟。1107.到达鄠邑区火车站,奇怪的是正门墙仍然写着“户县”两个大字。
1140到博物馆,1200关门。没地儿可去或者想去,看到路标有美陂西路想起几年前去美陂湖不开门,今天撞上就去哪里吹吹埙。顺道看看有没有好吃的,记得刚才来时看到有一家豆花泡馍,一路骑车去美陂湖,我的美团包月在这里居然也可以用。开心地骑行不开心的饿着。一直骑到湖边也没找到豆花泡馍。人都说饱吹饿唱,我饿着也的吹。1300觉得应该吃饭了,回头再找泡馍还是没有,我怀疑我眼花了而不相信不记得路了。问问路人说不知道,他也不是本地人。无奈问便利店主,也说不知道。头大。不过他建议我到钟楼附近看看,我听说钟楼很兴奋,得知不远就一扭车头朝钟楼进发。像无人机一样围着钟楼旋转,看了360度的全景,很漂亮,比西安的精致小巧。转到270度时发现一面馆有户县软面和摆汤面,一个人只能吃一份,选择了软面。我要在外面吃,一边看着钟楼一边吃面,老板开始顺嘴答应了,马上就反应过来不行。因为两点了城管就要来查了,我坚持在外面,说如果城管来了我马上跑。城管没来,来了一位期残疾车的男人,也要坐在外面,就和我同桌了。我忍着不适没有做出什么反应。他要了小碗的摆汤面看着还是不错的。又来了两位大姐,直勾勾地盯着我们的碗,问我们吃的什么,我的碗里已经没有什么了,就跟她说户县软面和摆汤面。大姐点点头进去了。1400再看博物馆。走进博物馆那位美女说:“你上午来过”,“对,因为你们要关门就没看完,现在又来了”,“对对!你不用登记了,直接进去吧”,我道过谢心里嘀咕:上午我也没有登记啊。
这次我细细的看了展览。户县农民画从1956年始创。那年,户县成立了户县城关美术组,并分区成立了包含美术的农村俱乐部。组织美术培训班十余起,从此开始了户县农民画的历史。展览分三部分:1958~1969;创始。表现手法以漫画、单线平涂为主,构图饱满,色彩艳丽,人物造型淳朴稚拙,表现形式浪漫夸张,主题思想淳朴真挚。
1970~1980艺术风格基本界定于国画、年画、版画等艺术范畴内。画风追求人物造型准确精炼;
1980至今:向民族民间艺术方向回归。借鉴本土民间剪纸、刺绣、布艺等艺术形式。注重人个性化发展,多形式、多风格、多种类。艺术风格主观色彩浓厚,造型夸张画面稚拙欢快。色彩、构图、内容和变现形式上都显得更加丰富。从划分的阶段上看,艺术在萎缩!第一二阶段都是十年为一个台阶一个变化进步的,显示出户县农民画的蓬勃生机。第三阶段是硬生生划下的一条线。四十多年过去,艺术无人关注农民画在消亡。
这次户县之行是要拜师学艺的,是要学习农民画。找到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办事单位,曲折地找到了画家白瑞雪,交谈中受益匪浅,又得知著名画家刘沣涛老师,遗憾的事没能联系上他。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培训班,今年还没有开始,我关注了博物馆的公众号,并与工作人员建立了联系。一旦举行活动我都会踊跃参加。我已经张开了翅膀,就要飞翔了。明天,我就要到省图找户县农民画的资料学习了解。准备随时开始对她的追求学习。